2023-11-27 17:49:50
来源:山东省烟台第十四中学
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无论受到多少力的作用,其合力总是指向圆心。教育教学,应该也指向一个圆心,这个“心”就是核心素养。向心教育是一种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育人模式,它强调学校要回归以学生为本的初心,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强调要促进学生内涵发展、个性化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强调知行合一,把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精神,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做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课程建设,凝练教学特色,丰富德育内涵,经过十多年的实践研究,逐步建立并完善了“一主两翼”向心教育育人模式,即立足课程建设主阵地,德育教学融合发展。这一模式具有可操作性,适宜在中学推广。
(一)立足向心教育课程建设主阵地
烟台十四中的课程建设经历了从关注素养生成到校本课程开发再到整体构建向心教育课程体系的发展过程。向心教育课程体系倡导把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推进健康身心培育作为课程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理清了“培养什么样的人”与“怎样培养人”的基本逻辑,针对学生年龄特点,整体建构指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秉承的是一种回归育人本位的教育价值取向,将课程建设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密切融合,直达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地途径,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推广性。
1.课程目标:
(1)培养“五爱”学生
重视每一个个体的德智体美劳全面达标,即学生要爱祖国,爱学习,爱自己,爱生活,爱社会。
(2)培养“四有”教师
建立一支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具有较高专业能力的教师队伍。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的教师,做有道德情操的教师,做有扎实学识的教师,做有仁爱之心的教师。
(3)培养“三自”家长
学校悉心打造向心教育家长学校生涯规划系列课程,让家长能够做到自知,自律,自省。
2.课程内容:
我校是一所完全中学,以高中的向心教育课程体系为例,课程内容充分彰显三级课程资源相融合、线上线下课程资源相融合、家校社课程资源相融合,不同学习领域、不同学科课程之间深度关联,知识以进阶式的组织形式呈现给学生。专为学生开设的课程包含基础学术课程和校本课程,基础学术课程涵盖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以落实国家课程为主;校本课程以适应和满足学生个性化、差异化发展为主。学校分“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维度对应六大核心素养开发了“1(国家课程)+3(特色校本课程、多彩社团课程、多元德育课程)”四类课程群。文化基础方面,除国家课程外,设置特色校本课程,通过学科融合培育学生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审美情趣等素养;自主发展方面,设置多彩社团课程,培育学生健康生活、健全人格、自我管理、解决问题等核心素养;社会参与方面,设置多元德育课程培育学生会责任担当、国家认同、珍爱生命、实践创新等素养。
表1烟台十四中向心教育高中课程结构群(学生)
表 2烟台十四中向心教育高中课程内容群(学生)
3.课程实施
(1)组建课程实施共同体,为课程实施提供智力支持。学校充分整合包括学校教师、家长、社会专业人士在内的各方力量,打造课程实施共同体,按照向心教育课程计划,根据课程内容有序开设各门课程。
(2)打破学校的围墙,将课程实施空间以德育活动课程的形式扩展到学校、家庭、社会三个场域,家校社联动形成合力,给予学生一致的价值观、知识与行为,精准突破5+2=0的德育困局。
(3)以“学生”为中心,以大观念、大单元、大任务与大项目等为路径,结合基于深度学习的教学评深度融合的课堂教学模式,让课程学习在实践中真实且深刻地发生。
4.课程评价:
向心教育课程评价制度采用的是发展性课程评价,强调课程的发展、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家长发展。从学生角度来看,向心教育课程的评价方法如下:
(1)学分制评价:对于基础学术性课程,学生成绩根据平时表现30%、期中测评成绩30%、期末测评成绩40%来评价,将相应的学分形成学业报告上传综合素质评价云平台。平日表现的分值由教师评价、学生互评两部分组成。依托大数据对学生课堂答题数据、日常作业数据、教学质量检测数据的采集,实现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利用班组制,班级小组互评,学生自评,形成学生互评分值;“本周我当家”等课程,则增加了家长的评价;如果是社会服务课程,社区则根据学生表现向学校进行反馈。
(2)等级制评价:对于研究性学习课程或活动课程,学生上交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的活动记录、总结、报告或论文,教师给予优秀、合格或不合格等级评价;对于社团课程,通过成果汇报如文艺演出、答辩等方式,由评委团对学生的“态度评价”“行为表现评价”和“能力评价”进行评价,上传至综合素质评价平台。
学校不断丰富评价主体,由单一的教师评价转变为教师、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家长、社区五元评价,内外评价相结合,独立评价和共同评价相结合,以保证评价的针对性、有效性、发展性,更科学地对学生的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进行评定。
(二)构建向心教育“345”教学模式
深度学习是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根本追求的学习方式,是落实核心素养的直接途径,是教学规律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化,是在教师引导下更有意义的学习。深度学习需要深度教学来实现,教师要将学生带回知识的原点,让他们经历知识的生产过程,自主建构知识体系,最后实现迁移应用。
为实现深度学习的落地,切实将知识型课堂转变为素养型课堂,让学生在深度探究中完成知识经验的丰富和素养的提升,我校创建了基于深度学习的教学评深度融合的向心教育“345”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对学习内容积极主动的理解、联系和结构的建立、基本原理的追求、批判反思和应用,让学习真正发生。“345”教学模式具体内容如下:
三制是指管理层面:导师制(教师变讲师为导师)、班组制(变班级管理为班级和小组管理)、学分制(学生考试成绩的单一评价为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分评价相结合),为实现立德树人提供制度保障。
四段是指课前四段:发布任务和获取学情,学案导学和微课助学,通过任务驱动,实现先学后教,二次备课,精准教学。
五步是指通过课堂五环节,推动教学评深度融合,建构学科逻辑体系,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下面就课堂五步做详细解读:
序幕:课前演讲,旨在培养学生敏锐的思维能力、即时语言组织能力、流畅的口头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
第一步——复习检测 温故知新
教师针对上节课内容以口头提问、组间互查、检测卷、希沃趣味活动等方式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调动学生的前期知识和已有经验,为 “新知”产生有价值的关联,形成学习的连续性。
第二步——情境导入 目标解读
教师需根据教学内容挖掘其知识生产的历史背景从而形成知识情境,从情境中挖掘问题任务,引导学生在逐步解决问题中建构新知;根据新课标及学生认知基础和发展需求确立可操作的学习目标,分基础性目标、挑战性目标、拓展性目标,体现教学评一致性。
第三步——预习反馈 基础梳理(完成基础性目标)
教师总结学生导学案完成情况,表扬优秀小组及个人,并对各小组量化评价;对学生反馈比较集中的问题作为教学重难点聚焦突破。
第四步——交流展示 拓展提升(完成挑战性目标)
教师要贴近最近发展区设计问题任务,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进行深度学习,研究知识生产过程中所应用的思维方法和学科思想,提炼知识生产的核心要素和步骤;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新知识产生链接,对知识进行整合、迁移和应用,完善知识体系,提升学科思维能力,丰富学科思维方法,使核心素养真正落地。
1.分组讨论,思维碰撞
讨论前,学生先独学;群学时,组长协调探究任务的分工及合作,记录、整理探究成果。
教师深入到小组中参加讨论,及时了解学生的困惑点并给予必要的指导。
2.展示风采,多元评价
(1)展示:口头展示、书面展示相结合。展示的同学要注重归纳和总结,书写规范,条理清楚。
(2)点评: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相结合,提倡一题多解,培养学生分析、评价、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等高阶思维。
第五步——总结检测 布置作业(完成拓展性目标)
1.学生以思维导图等形式梳理本节知识体系,总结回顾学习目标,强调重点和目标达成度。
2.教师针对学习目标精心设计检测题目,通过抽检、组员互批、希沃在线趣味测试等方式了解答题情况,讲评错题。
3.布置作业:少而精且有分层。
(1)预习性作业:利用导学案分层布置自主学习作业,预习下节课内容。
(2)典型题整理在成功笔记本上,梳理能力点,总结方法规律。
学校通过校本教研实践和探究,提炼出基于发展核心素养的“四段五步”教研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助推“345”教学模式的落地:
学校在教师层面举办课堂流程培训、课题科研培训、班主任论坛、青年教师论坛、教育教学研讨会、读书分享会、说课比赛、教学设计比赛、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等,教师的专业素养得以不断提升;在学生层面举办值周值日班长培训、学科班长培训、小组长培训、组牌设计展示大赛、展示点评培训及比赛、学生会干部培训等,学生的学习力及自我管理能力有了明显的进步,“345”教学模式顺利实施。
(三)开发向心教育“345”德育模式
作为向心教育课程实施的重要路径,学校持续探索、实践,形成了比较完善的“345”德育模式。“3”是指强化三个意识,“4”是指加强四个结合,“5”是指实施五项工程。
1.强化三个意识
(1)强化立德树人、全员育人的意识
学校坚持“大德育观”,即“人人都是德育教师”“事事都是德育活动”“时时都在实施德育”。
(2)强化学科德育、终生发展的意识
学校强化学生终生发展意识,明确了各学科德育特点、德育范畴、实施建议和评价建议,充分发挥学科特点和优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传道”与“授业解惑”的有机统一,育人目标是利于学生的终生发展。
(3)强化德育为首、德育科研的意识
加大宣传力度,加强示范引领,强化德育为首的意识。通过德育课题研究、专家解读,召开德育一体化讲座、德育研讨会、学科德育四同课等,及时培育、总结和推广好经验、好做法,强化德育科研意识。6项德育课题成功立项,省级德育课题《基于“德育课程一体化”的中学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已顺利结题,出版了2部德育相关著作。
2.加强四个结合
(1)加强教书与育人的结合
任课教师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涵,丰富德育内容,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之中。教师在研究教材、认真备课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2)加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的结合
学校注重与家庭、社会的联系,形成紧密的“三结合”教育网络。
(3)加强管理与活动相结合
学校一方面继续建章立制,来规范约束、督导纠正学生的行为;另一方面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4)加强序列化教育与专题教育的结合
每学年,学校都会利用升旗、班会、外墙板报、班级文化、学科渗透等不同方式,全方位对学生实施德育。每月1个专题,每周1次主题班会,对学生实施序列化和专题化相结合的德育。政教处牵头积极协调,全体老师齐心协力,促进了学校体验德育、过程德育的实施,紧密契合了学生的校园生活,开创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3. 实施五项工程
(1)学科德育提升“核心素养”工程
学科德育是学科教学与品德教育相融合的一种德育形式,我们实施了三项措施:一是加强教师学科德育意识;二是提升教师学科德育能力;三是健全学科德育评价机制。定期组织学科德育公开课、研讨课、示范课活动,通过基于学科德育的听课、评课活动,带动和促进教师深入学科德育培育核心素养方面的研究。
(2)德育课程提升“核心素养”工程
我校以德育课程为主,结合日常教学、德育专题活动、团日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等整合德育功能,家庭、学校、社区三管齐下,以达成培育核心素养的目标。
(3)传统文化提升“核心素养”工程
我校高度重视通过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大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具体措施:一是坚持学科融合,开发特色校本课程《楹联浅语》《中华传统美德》《红楼梦》诗词赏析等,坚持课堂学习经典与课外生活实践相结合,在生活实践中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二是重视文化主题教育活动,把传统文化学习与思想品德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有机结合起来。三是充分发挥家庭传统美德、社会公德对学生良好品德养成的重要作用。学校还建立了各具特色的班级文化,开辟了德育文化墙和楹联长廊,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每个角落都育人。
(4)综合实践提升“核心素养”工程
学校搭建校内(袖珍菜园、流动科技馆等)、校外(生态花卉园、黑尚莓酿酒基地等)、线上教育基地(水母网、胶东在线等),每年组织学生参加研学旅行、社会服务、手工制作、职业体验等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采用专题讲座、劳动技能比赛、劳动成果展示等形式,既重视对学生劳动技能水平的培养,又重视对学生劳动态度、劳动品德、劳动价值观的塑造,同学们的创新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得到了加强和提高。
(5)主题活动提升“核心素养”工程
针对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学校每年开展系列主题活动,结合多彩社团课程,举办一年一度的“合唱节”“体育节”“科技文化艺术节”“多彩实践节”等;进一步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举办读书节,用阅读引领成长,让学生亲近书籍,积淀文化底蕴,提高文学修养,掀起全校浓郁的读书氛围,构建书香校园。
编辑:薛玉兰
版权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535-663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