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晋的一坛乡愁

2024年11月12日

茹拥政

开车1个小时,我们来到位于上虞谢塘的谢晋故里。这里有谢晋故居,还有后来打造的由旧粮仓改造而成的谢晋-晋生星片场。

1923年,谢晋出生在上虞谢塘,东山谢安的后代,谢晋特别引以为荣。谢家书香门第,家境富裕,且其祖父和父亲都是当时的维新派人物,给童年时期的他营造了宽松求知的氛围,也为他日后成为蜚声海外的大艺术家,打下了基础。

谢晋17岁离开上虞,在外生活了六十多年。但不管走得多远,他都不忘故乡的老酒和吃食。由于终日为电影东奔西走,谢晋回家的时间少之又少,往往要到年关,才匆匆赶回上虞,烧起柴灶,亲自下厨。夫人徐大雯是四川人,擅长川菜,谢晋的拿手好菜则是粉蒸肉。宾客来了,围坐在一起,他端上热气腾腾的一大碗:“我做的粉蒸肉,绝对好吃!”气氛便很欢快。

当然,饭桌上也少不了他最爱的黄酒,“人真是古怪,在外跑了这么多年,总是感到家乡的东西好吃。”

我是看着谢晋导演的电影长大的,《女篮五号》《高山下的花环》《芙蓉镇》《最后的贵族》……在那个年代,看他的电影是最好的娱乐,非常富有感染力,尤其是在宏大背景下,那种小人物真挚的情感流淌,常常看得我泪流满面。

而且,他的电影可以超越时间,即便现在来看,也会有强烈的触动。

有人说,如果把谢晋的电影串联起来,几乎是一部完整的中国近代史。

在几十载的电影艺术生涯中,谢晋几乎包揽了百花奖、金鸡奖最佳导演奖等众多国内国际大奖。

谢晋爱酒是出了名的,在电影圈有“酒仙”的称号。他在片场,总是随身带着一个扁壶,里面装满了酒,不时拿出来抿一口,眼睛还盯着摄影机。似醉非醉时,心和眼都明亮起来,创作思路打开,灵感喷涌而出。

与谢晋导演面对面是在2004年上海举行的一次黄酒文化高层论坛上,当时谢晋导演已年过八旬,侃侃而谈,讲过去小时候家里酿酒的故事,他生平喝到的最好的酒,他所知道的关于绍兴酒的逸闻趣事,说到动情处,还“哗”一下站了起来……印象特别深的是他说——

“绍兴人喝酒和生活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比如,生女儿一般酿四坛‘女儿红’做嫁妆,生儿子,就酿‘状元红’,期盼儿子中状元。绍兴老酒有着悠久的历史底蕴,李白斗酒诗百篇,李白到过上虞二次,还到过谢安那里,一路走过来一路作诗,后人称之为‘唐诗之路’;越王勾践把酒倒入河里,犒劳三军,将士们喝了酒就打仗去了。在三年自然灾害中吃不饱饭,但全国只有绍兴有酒票。每人分到1斤半,小孩都有。在这样特殊的历史时期,绍兴酒可能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的支持和信仰的寄托。”

在咖啡馆我点了杯拿铁,沉浸式阅读了余秋雨写的关于谢晋一家人的故事《门孔》,那种苦难中卒炼出来的生命的饱满与力量,深深感染了我。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最后,我想借用艾青的这句诗向谢导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