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酒,要喝出一种文化

喝酒,喝的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审美情趣,一种精神追求。 酒神、振奋、和谐、欢乐与灵性,这就是我们喝酒要喝出来的精神和文化。

2025年03月25日

金海龙

酒,是英雄的道具。喝酒,也要喝出文化。

酒是一种特殊的食品,是属于物质的,但它又同时融于人们的精神生活之中。所以,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

酒文化,其实就是一种家文化

喝酒首先要记住的就是不能忘祖。

我国是一个以农立国的大国,中国的酒,绝大多数也是用粮食酿造的。酒紧紧地依附于农业,成为农业经济的一部分。所以,粮食生产的丰歉,就是酒业兴衰的晴雨表。

历史上,各朝各代都是根据粮食的收成情况,通过发布酒禁或开禁来调节酒的生产,从而确保民食民生的。于是,早在汉武大帝时期,就实行了国家对酒的专卖政策。

因此,我们在喝酒的时候,一定要想到粮食,想到粮食的来之不易。明白了这一点,那些在酒桌上,为了少喝酒而把酒偷偷倒掉的人,真应该自省一下。

酒以成礼

家文化的另一个特征,就是和谐。喝酒的过程应该是创造和谐的过程。无论是亲戚、朋友,还是同事、战友,端起酒杯都要有一种亲人般的情怀,这样的酒就会越喝气氛越好,越喝感情越厚。即使彼此之间曾有过什么不愉快或者隔阂,那么,通过这场酒,能够袒露心胸、化解矛盾、消除误会,这样的酒就是喝醉了,也是值得的。

尤其是在前辈、长者面前,酒场是尽显中国传统文化的极好阵地,尊老爱幼、尊师敬长是我们的传家宝。通过喝酒,大家一起来弘扬这样的民族传统,岂不是对和谐的另一种促进?

酒以养老

家文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快乐。通过喝酒,大家找到一个共同欣赏、享受快乐的过程,这是非常难得的。

“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这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社会生活中找到的喝酒乐趣,俗称酒趣。

酒趣,最大的表现形式就是酒令。酒令以文化入酒,是酒文化中的精粹。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酒令就在黄河流域的宴席上出现了。酒令分俗令和雅令,猜拳是俗令的代表,雅令即文字令。雅令,通常在具有丰富文化知识的人士间流行。

白居易曰:“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他认为酒宴中的雅令,要比乐曲佐酒更有意趣。

酒令,是酒与游戏的结合物。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投壶游戏,秦汉之间的“即席唱和”等都是一种酒令。但是,这种游戏的发展,有时也会出现一点杂音,那是后话了。

比如,西汉时吕后曾大宴群臣,命刘章为监酒令。刘章请以军令行酒令,席间,吕氏族人有逃席者,竟被刘章挥剑斩首。为喝酒游戏而掉了脑袋,这也许就是戏中之戏了。

酒以成欢

由此可见,喝酒的过程并不简单。喝酒其实就是学习、传承文化的过程。酒场,就是一个最好的课堂。

喝酒,要喝出的最后一种文化,就是灵性。每个人的内心都应该有自己的灵性,但它常常被锁在自己的性情之中。职业的限制、经历的不同、地位的差异、环境的制约,都可能使一个人本来的智慧难以启迪、难以发现或者难以被认同。

于是,喝酒就成了一个擂台,一个展示自我、发现自我、提升自我的擂台。

喝出来的精神与文化

一杯酒,可能就是一枚引爆你灵感的雷管。

在文学艺术的王国中,酒神精神对文学艺术家及其创作所产生的影响,巨大而深远。自由、艺术和美是三位一体的,因自由而艺术,因艺术而产生美。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是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对李白的评价;“醉里从为客,诗成觉有神”,这又是他在《独酌成诗》里的描写;“俯仰各有态,得酒诗自成”,这是苏轼在《和陶渊明〈饮酒〉》里面的感叹;“一杯未尽诗已成,诵诗向天天亦惊”,这是杨万里在《重九后二月登万花川谷月下传觞》诗篇中的豪情;南宋政治诗人张元年也说道:“雨后飞花知底数,醉来赢取自由身。”

因酒而成传世之作者,在中国的诗史中俯拾皆是。

不仅为诗如是,在绘画和书法中,酒神的精灵也是活泼万端。中国历代画家中,郑板桥的字画是不能轻易得到的。于是,求者常拿熟肉与美酒款待,终能如愿。

其实,郑板桥也知道求画者的把戏,但他耐不住美酒和肉的诱惑,只好写诗自嘲:“看月不妨人去尽,对花只恨酒来迟。笑他缣素求书草,又要先生烂醉时。”

画圣吴道子也是如此,作画前必酣饮大醉方可动笔,醉后为画,挥毫立就。同样,“元四家”中的黄公望也是“酒不醉,不能画”。书圣王羲之更是在酒醉之时才挥毫而作《兰亭序》,使其“遒媚劲健,绝代更所无”。而当他酒醒时,“更书数十本,终不能及之”。草圣张旭也是“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于是有其“挥毫落纸如云烟”的《古诗四帖》。

这一切,都来源于灵感。

喝酒,不但活跃思维,而且饮酒本身也往往成为创作素材。一部中国文学史,几乎页页都散发出酒香。郭沫若先生曾煞费苦心地统计过,在我国现存的诗作中,言及酒的,李白占17%,杜甫占21%。这会使我们想到,假设没有酒,李杜的诗歌一定会少了许多韵味,我们今天读到的《李太白集》《杜工部集》,也一定会薄了许多。

事实上,通过酒,我们不仅看到了古代文人宴饮时的逸雅情趣,也能体会到许多现代革命者饮酒时的情怀。譬如,当代文人也常相聚宴饮,连鲁迅先生也多次参加。对此,《鲁迅日记》中常有记载,他那首《自嘲》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联,就是在郁达夫做东的宴席上做成的。

而郁达夫更是嗜酒如常,曾有“大醉三千日,微醺又十年”之句,其中的豪情,不是酒中人,是难以想象的。

酒,在这里已不是酒了,它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审美情趣,一种精神追求。

酒神、振奋、和谐、欢乐与灵性,这就是我们喝酒要喝出来的精神和文化。

有了这样的情愫,你才不会喝醉,即使是醉了,也不会心醉。因为,有酒神做你的灵魂,有振奋做你的精神,有文化做你的底蕴,有欢乐做你的歌声,有灵性做你的足音,你将百杯不倒、千杯不醉,无往而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