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大食物观 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2023年01月16日

□滕向丽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这是在我国粮食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13000亿斤以上,“吃不饱”的问题彻底成为历史,并探索实现我国居民“吃得好”“吃得营养健康”、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准确把握大食物观的科学内涵,正确树立大食物观并积极构建粮食安全新格局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树立大食物观,就是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同时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开发丰富多样的食物品种,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实现各类食物供求平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大食物观拓展了传统的粮食安全边界,从传统的粮食安全向食物安全转变,不仅关注数量安全而且关注质量安全,从更广的维度把握粮食安全。新时代树立并贯彻大食物观,积极构建粮食安全新格局,关键是推动我国农业发展方式实现“三个拓展”。

第一,实现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的拓展。当前我国耕地面积为19.18亿亩,比10年前减少1.12亿亩,全国人均耕地仅有1.36亩,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40%,粮食生产面临着日趋紧张的耕地供给压力。解决吃饭问题,解决“吃得好”“吃得营养健康”的问题,不能光盯着有限的耕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一是向草原要食物。我国是世界上草原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各类天然草原近4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40%,草食畜牧业发展潜力很大,南方还有大量的草山草坡。同时,我国草原的野生植物中,有药用价值的达6000多种,可制成食品的有2000多种。二是向森林要食物。我国现有林地42.6亿亩,森林面积33亿亩,丰富的林地资源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我国地域辽阔,根据不同区域各自的特点开发适宜的林业资源食品,前景广阔。如东北地区拥有野生蘑菇、口蘑、牛肝菌、木耳、香菇、大球盖菇、猴头菇等林菌资源,香菇、地木耳等林业资源食品是良好的植物蛋白来源,还可开发木本粮油、昆虫蛋白等森林食品,增加食物来源,对于确保营养安全意义重大。三是向江河湖海要食物。我国有面积5000亩以上的宜渔湖泊、水库达1500个,拥有1.8万公里的海岸线,约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相当于近1/3的国土面积,这是巨大的食物资源宝库。如山东海洋集团建设的“耕海1号”海洋牧场综合体平台,总养殖体积3万立方米,相当于一座小型的商场,每年可养殖优质的海水鱼类20万尾,年产量约15万公斤。按照2021年我国居民人均14.2公斤水产品消费量计算,可满足超过1万人的消费量。四是向设施农业要食物。设施农业,实际上是通过人工技术手段改变光、温、水、土等自然资源,来优化和创造适合动植物生长的环境,提高其产量。设施农业能有效减少外界环境影响,进行全季节的农业生产,能够增加更多粮食以外的产品生产,满足人们对多种不耐贮运新鲜动植物食物的需求,进一步减轻粮食和耕地的压力,增加食物供给。

第二,实现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发展生物科技、生物产业,向动物植物和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微生物生长快、易于培养、生产所需空间小、蛋白含量高。如食用菌生产能将工业废料中的氮源转化为高品质蛋白质,生产原料易得。食用菌子实体生产使用的立体栽培架和生产菌丝体用的大型发酵罐,均垂直利用空间,占地远远小于作物种植或畜牧养殖,单位面积产能高;并且可以周年生产,不受季节影响,极大地提高了单位面积的产能,如金针菇年亩产可达300吨。菌物蛋白与植物蛋白相比,优势是含有9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可以满足人们的饮食需求;与动物蛋白相比,菌物蛋白含有人类膳食营养和健康必需的不饱和脂肪酸。近年来世界各国农业科技竞争的重点领域是开发利用菌源蛋白、合成型替代蛋白等微生物食物产品。替代蛋白是通过充分发挥合成生物学等先进生物技术的优势,利用植物、微生物以及动物细胞培养,以工厂方式生产高品质蛋白,是引领未来食品产业和细胞农业发展的关键支撑技术,其重要意义在于,从蛋白数量上可以保障国家食物安全,从蛋白质量上能够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预计未来15年内,全球食用蛋白市场22%的产品将来自微生物合成的替代蛋白产品。菌物蛋白、替代蛋白等是微生物蛋白中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型产业,正处于开发的初级阶段,我国宜从战略高度重视相关研发,抓住发展机遇,大力发展农业微生物产业。

第三,实现食物安全政策由单一的供给侧管理向需求侧管理拓展。一方面,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准确把握城镇化和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食物消费需求变化规律,在继续夯实粮食生产能力基础的同时,统筹兼顾肉蛋奶、油棉糖、菜果鱼等重要农产品的供给安全,以满足城乡居民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另一方面,倡导“食育”理念,加强对居民的膳食指导和营养宣传教育。及时更新中国食物营养发展纲要、国民营养计划、膳食指南等,提高膳食营养知识的普及率,引导居民形成科学绿色的膳食习惯。针对我国居民油盐糖摄入量过高导致的健康问题,要加强健康知识的科普宣传,引导居民改进膳食结构,树立营养、减量、健康、绿色的消费观,坚决遏制食物浪费。

(作者单位:中共烟台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