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4月13日
支部党员合影。
烟台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院党支部成立于2013年11月,现有党员12人,为全党员单位。多年来,党支部坚持走开放型、融入式、品牌化的党建之路,建设“贴心维权”基层党建品牌,实现“党建+仲裁”协同创新发展,仲裁服务质效不断提升,先后获得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全国人社系统优质服务窗口、“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集体”、山东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
强基筑垒,锤炼过硬队伍
思想引领,汇聚向心力。仲裁院始终把讲政治作为第一要求,凝聚思想共识。组织生活全部集体开展,每月至少召开两次党员大会学理论、谈感悟、话担当。将舞台剧、历史故事、红色经典诵读、党建场馆现场研学等引入传统党课,变刻板说教为生动引导,让党课活起来。谈心谈话常态化,除个别谈话外,集中谈话每月至少一次,进行集体荣誉观、责任与成长、清廉仲裁等主题谈心谈话逾20次。
管理精细,形成驱动力。基于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工作的准司法属性,仲裁院党支部更加注重党员队伍纪律作风建设。制度先行,先后三次修订《制度汇编》,共六部分116篇,以制度管人管事管权、按规定履职办事办案。抓在日常,党员工作日计划,窗口服务、安全生产日报告,重点工作周调度,完成情况月汇总,运行高效、监督有力、执行到位。
学习常态,提升战斗力。该党支部建立常态化能力提升机制,工作群也是学习群,学习成果在群内日分享;每周业务例会集体研学;开设“旬课堂”,每月3次党员轮流上讲台;开设“融讲堂”每月一讲,带领全市仲裁队伍共同学。建立常态化竞技比武机制,开展庭审观摩、文书评比和案卷评查活动,比学赶超氛围浓厚。支部党员中涌现出全市首届十大法治人物、全省最美人社干部、全省人社系统为民服务能手等先进典型,党员撰写优秀典型案例、调研文章百余篇,多篇调研文章在人社部、省委政法委、省人社厅等组织的活动中获奖。
守正创新,擦亮党建品牌
一个阵地,品牌文化有载体。仲裁院打造特色党建文化长廊,按照流畅路线规划开篇、机构人员简介、基本工作思路、服务理念体系、党建品牌体系、活动图片展示、公示公开及党员监督等部分,营造品牌建设氛围,发挥文化凝聚引领作用。建设党员活动室,组织生活开展、警示教育、图书阅览、荣誉展示等功能兼备。
一条主线,品牌指引有力度。结合岗位专业性强、服务性强、时效性强的特点,仲裁院党支部将“贴心维权”分解为“精心办案”“倾心服务”“静心提升”三个子品牌,丰富品牌内涵。党建、业务共同作为支委会固定内容,同部署同调度,党员、仲裁员一岗双责,党员徽章、仲裁徽章“双徽”上岗,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
一套机制,品牌融合有深度。仲裁院以党建合创共建破解维权难点堵点,建立“仲裁维权+”系列常态化机制。与市法援中心党支部开展“暖心法援,贴心维权”行动,为经济困难群众劳动维权提供法律援助120余人次;与市社保中心所属支部开展“同护权益,共守安康”行动,建立工伤类争议上下游程序快速响应机制及疑难案件集中研讨机制,缩短办案周期;与市就业人才中心党委开展“法筑和谐,服务就业”行动,服务就业人群1500余人次。
深融互促,成就一流质效
整合资源,拓宽服务路径。烟台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院设立党员先锋窗口,与市司法局联合建立法律援助工作站,与市妇联联合建立女职工维权工作站,为农民工、三期女职工、新业态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等特殊群体开通绿色通道460余人次。首创“专家号”联合调解工作机制,整合人社、工会、工商联、企联等优势资源,引入专业力量,累计化解争议560余件,被人社部纳入首批劳动人事争议预防调解工作十大特色做法,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聚焦效能,创新办案方式。党支部在办案一线,党员作用发挥在一线。建立农民工工资工伤争议速裁机制、新业态新就业形态相关争议速裁机制,是全省唯一“三速裁”地区,已速裁处理案件近500件,挽回经济损失1868.28万元。作为全省全争议类型要素式办案方式改革试点地区,创新性打造个案要素表,建设智能要素库,有效缩短庭审时长和维权周期,为全省要素式办案提供了有益借鉴。
双轨并行,畅通维权渠道。顺应发展趋势,党支部成立书记主抓、骨干负责的信息化建设攻坚小组,在全省率先开发完成调解仲裁综合服务平台,实现业务全流程网办,建立了线上线下并行的双轨维权服务体系,年均提供互联网服务1400余人次。依托“互联网+调解仲裁”走在前的优势,推行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立案“全域e网通办”,打破属地和层级壁垒,仲裁立案就近能办、多点可办、少跑快办,列为全省唯一试点,已提供通办服务250余人次。
YMG全媒体记者 张孙小娱
通讯员 李萍萍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