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壶四十载 义诊十里乡

乡村医生刘中军守护父老乡亲生命健康

2023年04月13日

放下药箱是农民,背上药箱是医生。阜山镇东大夼村乡医刘中军用自己手中最简陋的医疗设备,凭借着对守护父老乡亲生命健康的极大热情,在乡村医生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45年。风风雨雨四十载,经他手义诊的病人多达40余万人次,收到的锦旗100多面,而他却只靠种地养家糊口,从未收过村民一分诊疗费,从没跟集体要过一分劳务钱,“给大伙服好务,让大家健康快乐”是刘中军孜孜追求的行医目标,“终生义诊”是他对父老乡亲们的郑重承诺。

为了救治身边人

他申请当了“赤脚医生”

“那年有个50多岁的老头儿,在山上收庄稼,突然倒下了,是突发心梗,我略懂些医学知识十里八乡都知道,就被喊了去,到达山上的时候,据说已经休克20分钟了,我赶紧给他针灸穴位,过一会儿他就醒过来了。村里离最近的医院太远,那时也没啥交通工具,要是不及时救治,恐怕人就没了。”刘中军讲述了这样一件事,而这也恰恰令刘中军认定这样一个事实:离乡亲们最近的医生,也是最起作用的医生。而他那时候虽略懂医术,但却不是合法的医生,所以当村里想要培养乡村医生的时候,他是根正苗红的贫下中农子女,还读过书,学过医,符合赤脚医生的资质要求,于是从20世纪七十年代他便申请成为了一名赤脚医生。

为救治病人,刘中军风里来雨里去,常年奔波为村民测血糖、量血压、测体温、查心率、测脉搏,对村里每一户村民的身体状况了如指掌。病人随到随诊,从不把病人拒之门外;病人不分贵贱,笑容温和一视同仁;无论三伏天还是严冬岁月,随叫随到从不休息;每天坚持坐诊10多个小时,日复一日,年年如此。无论是非典期间下乡防疫,还是疫情期间组织核酸检测,刘中军真心实意救治身边人的初心从未变过,乡亲们打心眼里认可他、信任他,感谢他。风风雨雨四十载,经刘中军诊治的病人不下40余万人次,收到的锦旗达100多面,但他从没有挂出来炫耀,因为他视“治病救人”为天职。“我是农民,我离不开生我养我的农村,离不开我的乡邻,我要一辈子扎根乡村,尽我的力,尽我的心,为村民看好病,守护好村民的健康”,这是他常挂在嘴边上的话,也是他热爱的事业。

为了减轻村民负担

他坚持终生义诊

刘中军选择当一名赤脚医生,“义务”是关键词。那时,每人每天工分7分钱,其他村的赤脚医生,一般领双份工分。刘中军家中人口多日子穷,勉强能填饱肚子,但是,他拒领村里给赤脚医生的那份工分,理由是:“我当初说了不要钱,只为治病救人。家里穷,但还能种地又不是吃不上饭,但凡家中有人患病的必定是在危难之中,负担不轻,我如果再找人家收费,岂不是雪上加霜了。我给大伙服好务,大伙心里有我就够了。”

就这么简单一句话,让人感受到了刘中军终生义诊的孜孜追求。

村里76岁的刘双玲老人身患残疾,无法行走,子女也都在外打工,撇下这么一个孤寡老人,刘中军知道刘大娘情况后,从他开始做赤脚医生起连续7年定期登门给她就诊,长期免费送药送生活用品。农村的医疗条件有限,当有危重病人需要送到专业医院时,他也总会随车护送,陪同治疗。

45年来,刘中军只靠种地养家糊口,没有因为当赤脚医生收过村民一分诊疗费,没有因为当赤脚医生跟集体要过一分劳务钱。他说:“小医医身、大医医心,我就一辈子踏踏实实做好大夼村的‘小村大医生’”。因为他视“终生义诊”为义务,刘中军与患者的医患关系更像是乡间淳朴的亲戚,人情的回报比利益的回报更重要。

为了守护乡亲

他热心肠解民忧

刘中军不仅在治病上把“义务奉献”融入自己的生活和血液里,协调民干关系上也保有“热心肠”。村民对赤脚医生十分尊重,而常年义诊的刘中军在村里的地位更高了,甚至要超过村干部。有天村主任找到刘中军,“好多家的生活垃圾乱堆乱放让村道难行,不少村民有意见,你看你出面协调大家行不?你比我们说话好使多了。”于是,刘中军跑遍村里的每一户人家,耐心沟通解释,还带动村民积极参与全村医疗卫生规划,共同为本村的管理和发展添砖加瓦。

1984年,经过多次化验,东大夼村仅有的两口水井不宜作为日常饮用水,村里缺乏水源,这令村“两委”也束手无策。刘中军听到这个消息后,为了能让村民吃上健康的自来水四处奔走,其间也遇到过很多困难。但功夫不负有心人,该项目最终得到了镇政府的大力支持,全村人终于吃上了安全健康的自来水。“现在家里通了自来水,不仅饮用水有保障,冬天还可用热水器洗澡,这在以前连想都不敢想,刘大夫功不可没啊。”村民们交口称赞。

刘中军视“治病救人”为天职,视“终生义诊”为义务,视“守护乡亲”为责任,用一生的青春、热血和汗水,凭着极其简陋的医药设施和走家串户的极大热情,担负起了阜山镇东大夼村的医疗卫生保健事业,守护着家乡父老乡亲的生命健康。如今,65岁的“义诊乡医”刘中军依然坚守在这块“助人为乐”的土地上……

YMG全媒体记者 秦菲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