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4月20日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莱阳的预制菜产业一头连着产地,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一头连着农民增收,一头连着市场供给,是推进莱阳现代农业提质增效的新业态,也是农民“接二连三”增收致富的新渠道。
莱阳市作为中国首个中国绿色食品城,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食品加工业从农业生产到加工转化,从粗放经营到产业化发展,从初加工到预制菜生产一步一个脚印地走来,在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发展实践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革,建立起“产业联盟+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利益链接模式,探索出从“富企”到“富农”,再到“富财政”的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实践路径。
乡土产业培植壮大“富企”龙头
从1989年开始,莱阳在全市大力推行股份制,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生产要素向乡镇企业优势项目集中,培育了第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经过30年的不断培育,莱阳食品加工企业规模不断壮大,涌现出龙大、鲁花等一批实力强、知名度高的龙头企业,培育出4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1家省级龙头企业,龙大美食和春雪食品两家主板上市企业,形成了食品加工的产业集聚区。2022年,全市食品加工企业达到360多家,其中规上食品加工企业107家,产值达到242.9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65.4%,其中产值过亿元的达到24家,鲁花集团销售收入达到468亿元,实现连续三十多年经济效益持续增长。
合作机制构建完善“富民”链条
为解决农产品加工企业对原料的批量化、连续性、稳定性需求与农民种植的分散性、无序性之间的矛盾,莱阳又从组织形式上进行创新。自1995年初开始,莱阳市在农村组织建立了生资供应、农产品销售、农产品加工销售、技术服务四种主要类型的专业合作社,不仅密切了农民与企业的关系,解决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原料来源,而且增强了农民在生产、销售中的组织性、有效性,促进了农民增收。在合作社的统一组织下,从播种、田间管理到收获、运输全部按照规范化水平进行,质量标准不断提高。1997年在国家尚未有农产品统一质量标准的情况下,莱阳率先制定了芋头、菠菜等质量标准,并开始推行“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规范农民施用化肥、农药的行为,配套基地建设,为农产品加工企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条件。以专业合作社为桥梁,加工企业和农民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协作关系,企业与农民的合作逐步实现了由“无序—合同—一体”,一些出口加工企业实行了档案管理、数字化管理,建立了产品追溯制度,对农民实行了从物资供应、耕种、田间管理、收获、运输的全过程参与、监督、服务,“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链接机制从雏形走向完善。
目前,莱阳市通过土地规模化流转、订单农业、基地共建等形式,实现订单农业有“订金”、基地就业有“薪金”、土地流转有“租金”、入股分红有“股金”,将企业、村庄农户和市场连接成为一个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体。2022年,全市规上食品加工企业累计发展订单基地404个,共5.3万亩,发展农民合作社2840家,家庭农场1438家,全市75%的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10万余名农村劳动力参与种养、加工、运输各生产环节,实现年“家门口”就业增收8亿多元。
提质升级发展县域“富财政”产业
为破解农业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的“痛点”,莱阳市抢抓预制菜发展新风口,将大力发展预制菜产业作为食品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构建结构更优、动能更强、效益更好的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2022年,莱阳市制定《加快推进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支持本土企业发展实施意见》,在基地建设、企业培育、金融服务等方面出台“优惠措施18条”,为预制菜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政策支持。他们引导天府集团、春雪集团、龙大集团等10家预制菜企业为发起单位,率先组建县级预制菜产业发展联盟,量身制定倍增发展方案、实施倍增引领计划,2022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0亿元以上,其中3家企业实现预制菜产能当年翻番,2家产能增幅在50%以上,全市规上食品加工企业纳税达到8.5亿元、占制造业税收比重的68.9%。随着国际绿色食品城、龙大美食调理食品、春雪智慧工厂、三川食品中央厨房、富瑞预制菜等总投资246亿元的一批重点项目建设推进,莱阳市力争三年内一品堂梨膏、鲁花高端健康食用油、龙大美食预制菜、天府集团预制菜、春雪调理鸡产品、禾丰牧业调理鸡产品、唯品乳业乳制品等产能和产值实现翻番,培育起3个百亿级、7个十亿级预制菜龙头企业矩阵,预制菜产业将“保持优势、持续领先”,形成“千亿级”绿色食品、“百亿级”预制菜产业集群。
(董健 隋乙魁 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