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室中 他们随时待命

2023年05月01日

王健为手部骨折患者现场包扎。

这是一个特别安静甚至平淡的急诊科之夜。4月28日晚,已经是深夜10点半了,烟台山医院南院区急诊科,内科医生吴晶宝、外科医生王健乐呵呵地彼此打趣,“今晚患者不算多,等到了明晚肯定是一个忙碌的大夜,这是我们典型的急诊规律。”

今年恰逢3年新冠疫情放开后的第一个“五一”劳动节,比起全国各地的人流如潮,急诊科医生们淡定地坚守在岗位上各自忙碌,用工作来迎接这个特殊岗位的“人潮”。“我当医生25年了,从没休过公休假,更没有假期的概念,尤其是调到急诊岗位后的这7年,假期和平时的工作日没有任何不同。”吴晶宝说。

19点10分,急诊科终于迎来一阵儿小忙碌。20分钟内,扎堆走进来6位外伤和骨伤患者:一名消防员在演练时划伤了手指,王健给他缝了5针;一位下午带着老二去给老大开家长会的妈妈,为了保护孩子,自己摔倒在路边,回家后剧痛难忍,来医院拍片一看,脚踝骨折,患者恐惧做手术,只能先打石膏固定;一位老人因骨折手术后出院,白天孩子上班没空,只能晚上来急诊复查;一名3岁的女童被门夹了手,鲜血淋漓,拍片确认骨头没事后,王健为她做了消毒和包扎;一名2岁的女童,老人抓着孩子胳膊“打提溜”,孩子落地后喊胳膊疼,来医院查查居然是脱臼;一名高一的女孩,下楼梯时过急没站稳摔在了台阶上,自己听到“喀”一声,一拍片子,又是一个骨折。

忙完这波小高峰,已经是晚8点多了,这边,外科医生王健刚喘了口气,那边的急诊内科医生吴晶宝又迎来几波病人。

其中,一对中年夫妻走进了急诊科门诊,妻子脸上写满着不高兴,丈夫小心翼翼陪着笑脸,背着妻子的包在一旁陪同着。“医生,你看我左手,这两根手指突然不听使唤了,一直就这么斜扭着伸不回来。”吴晶宝看了看患者的手指,笑眯眯说:“两口子吵架生气了吧?”夫妻俩有点儿不好意思地点点头,“你这手没事儿,这是呼吸性碱中毒引起的手指痉挛,是人在生气上火时的一种突发反应,回家后消消火儿,老爷们多哄哄媳妇儿,慢慢自己就好了!”

急诊科和其他门诊科室完全不同,作为一个综合门诊,患者病情往往多而急,而且要看诊“全科医学”。另外,由于身体的病痛,患者经常带着情绪而来,所以多年来的急诊经验,让吴晶宝的心态明显的乐观和豁达。“像刚才这对夫妻,一看就是两口子吵架气出来的毛病,所以我就充当个中间人,一调和,气儿顺了,病就好了!”

急诊科,一年365天,一周7×24小时,一名医生一个班要上足24小时,没有假期,随时待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是南院区急诊科主任孔令亭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至今依然坚持值夜班的他,和其他医生一样,时刻准备着铃声一响就要跳上救护车出诊抢救,他说,“这个世上,唯有生命不可辜负。”

夜里11时,记者走出急诊科时,外面已飘起雨点,回首望去,急诊科里依旧灯火通明。19时-23时,整整四个小时,没有急症患者,没有大型抢救,没有多发外伤,真的希望急诊科里能多一些这样的平静之夜,也祈愿所有的烟台市民一直安康、远离病痛。

YMG全媒体记者 林媛

通讯员 栾秀玲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