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5月08日
□董丽娟
基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有关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家庭教育对培养低年级小学生数学思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家长的视角,就家庭教育中如何开发低年级小学生数学思维为研究问题,通过设置丰富多彩的生活当中的数学课程,使学生从小养成数学习惯、培养数学兴趣、提高数学能力,为家长的现实需求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导。
寓数学习惯于娱乐
课后时间,学生天然地会对学习、说教产生抵触情绪,因此最方便最有效的方法便是在游戏中引导、启发孩子进行数学思考、形成数学习惯。通过以下四类游戏,培养学生四大核心素养。
一是识数读数,培养数感。通过让孩子看家人的身份证号,解读身份证号的意义,进行比较大小、推算属相等,可以充分锻炼孩子在生活中观察理解数字的能力。再比如,通过看门牌号、识钟表等,让孩子们体验到数字不仅可以代表大小,还可以代表方位、时间等,培养孩子对数学的兴趣。
二是多角度观察,培养空间观念。孩子们从幼儿园起就经常接触积木、橡皮泥等玩具,小学低年级阶段可继续利用立体玩具的价值,让孩子在摆好形状后,从不同角度(正面、侧面、顶部等)观察并描画下来,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的同时,培养起孩子的空间观念。
三是玩益智类玩具,培养推理意识。五子棋、围棋等很多益智类玩具中体现着数学的推理智慧,家长可以主动搜索益智类玩具技巧并教给孩子,让孩子学会运用公式、数形赢得比赛,收获快乐。
四是收看益智类电视节目,培养模型意识。模型意识的培养较为复杂,难度也较大,生活中想要锻炼孩子的模型意识不妨借助收看《最强大脑》等电视节目的方式,让低年级学生感悟到模型功能的强大,在心中种下模型意识的种子,为日后学习函数等模型打好基础。
寓数学思维于兴趣
单纯的数学游戏,长期下来容易产生疲劳,家长可结合孩子自身兴趣爱好进行跨学科融合熏陶。通过以下三种学科融合熏陶方式,培养学生三大核心素养。
一是融合历史,培养量感。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度量工具,在家长为学生科普历史故事、逛博物馆的过程中,都可以将一斗、一升、一寸、一英尺等知识融会贯通,进行数学知识延伸,同时让学生运用学到的度量单位度量家具、家人身高等,培养量感。
二是融合音乐、语文,培养符号意识。通过识看简谱、五线谱,让孩子认识音符、节拍,体会数字、符号的不同含义;通过朗读和解读带有数字的古诗,让孩子感悟数字在文化中的特定含义,培养符号意识。
三是融合美术,培养几何直观。在孩子画完蛋糕等绘画作品后,可以让孩子进一步思考如何平均分配蛋糕;通过陪伴孩子“走迷宫”等方式,培养几何直观。
寓数学能力于生活
学习的本质在于应用,生活中放手让孩子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不失为检验和提高孩子数学能力的有效方法。通过以下四种实践操作,培养学生三大核心素养。
一是繁简结合,培养运算能力。简单的例如在家庭聚会时为家人分配碗筷,复杂的例如给孩子一定的零花钱,让孩子自主合理分配使用并记录账单,记录折扣力度、计算省了多少钱等,在实际应用中锻炼运算准确度和速度。
二是合理分配,培养数据意识。在去儿童游乐城游玩时,让孩子观察不同游戏区人数的多少,自己决定游玩顺序;居家鼓励孩子自己动手收拾玩具,按照颜色或按照物体体积进行分类,培养孩子的数据意识。
三是设置问题,培养创新意识。生活中隐藏着许多数学问题,例如没有卷尺的时候如何测量桌腿的周长,如何测量猫咪的体重,需要完成几件事情时如何安排最省时间等,家长要学会示弱,让孩子自己思考解决,形成创新的主动性。
总之,在低年级小学生数学思维培养当中, 家庭数学生活课程的有效探索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一是针对性强,扬长补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了解孩子的老师。在家庭教育中为孩子提供数学思维开发和培养的环境,能够精准地发现孩子的薄弱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作为学校学习的补充,扬长补短。二是互动性强,气氛融洽。家长与孩子面对面、一对一的辅导,较之学校教育增添了互动性,家长通过讲励志数学家的故事、遇到难题时对孩子进行引导鼓励等措施,可以实现德融数理,形成亲密的亲子关系,营造融洽的家庭教育氛围。三是实用性强,回归生活。家庭教育脱离了看课本、做习题的环境,玩中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使学生更容易接受,且回归生活的属性使教育有了落脚点,在实用中培养起学生主动学习、主动运用知识的意识。
(作者单位:烟台莱山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