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诚信之道 促进社会发展

2023年05月08日

□蔡玉霞


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人类社会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道德传统,也是传统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和主要价值追求,对治国理政、商业贸易、人际交往、自身修养等方面都具有引导和规范作用,今天诚信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点内容之一。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更加需要践行诚信之道,促进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

诚信是大自然的运行规律

天地是诚信的。四时的运行,春夏秋冬如约而至;日月的更替,阴阳变幻秩序井然。天地的诚信,才有了四季,有了万物。《周书》说:“天行不信,不能成岁;地行不信,草木不大。春之德风,风不信,其华不盛;华不盛,则果实不生……天地之大,四时之化,而犹不能以不信成物,又况乎人事?”人类是天地中的一员,践行诚信之道,就是按照大自然规律做事,才能使我们人类社会的各项事业正常有序进行,促进社会全面的稳定发展。

诚信是取信于民的治国之本

治国理政的前提是取信于民,这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百姓安居乐业的关键所在。《左传》曰:“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认为诚信是国家的根基和命脉,是保障大众赖以生存的根本。而《论语·子张》里:“君子信,而后劳其民。”认为执政者只有取信于民,才能让百姓信服。这就提醒我们政府及各级政府官员必须恪守诚信,才能赢得百姓的信任,获得百姓的认可与支持。《周书》里也说:“君臣不信,则百姓诽谤,社稷不宁。处官不信,则少不畏长,贵贱相轻。赏罚不信,则民易犯法,不可使令。”商鞅的立木建信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确保了新法的顺利实施,也使秦国渐渐强盛,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到领导民主革命,再到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始终把诚信建设视为赢得民心、赢得革命和建设事业胜利的根本保障,不仅注重加强自身的诚信建设,并用党的诚信建设引领社会和个人的诚信建设,继承并创新发展了传统诚信文化,大大提高了党的执政能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抓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工作,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诉求,取信于民,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获得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可,进一步巩固了我们党的执政地位。

诚信是敬事而信的兴业之本

孔子在《论语》中讲:“敬事而信。”诚信经营是自古以来就被看重的经商原则,也是企业繁荣发展的根本所在。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已是人们的共识,而信用经济的实质就是诚信。《荀子》有言:“商贾敦义,无诈则商旅安,货财通,则国求给矣。”他认为,诚信是无形的财富,商人遵循诚信原则,在经商的过程中诚信经营,不欺诈,就能够获得良好信誉,赢得更多人信任,大大增加自己的贸易量,企业得到良性发展,进而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促进国家繁荣昌盛。法治和诚信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两大基石。在契约社会中,诚信原则显得越来越突出和重要。因为,契约如果没有信用做保证,就等于一纸空文,很难建立起以信用为基础的贸易关系。

诚实信用原则不仅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也是现代法治社会的一项基本法律规则。因此一方面,要推进诚信为兴业之本的理念,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诚信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价值准则,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规范社会成员在行使权利和承担义务时,遵纪守法诚实无欺。另一方面,诚信作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准则,我们可以汲取中华传统诚信中的精华,将其丰富的内涵进一步融入到法治建设,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诚信是言而有信的社交之本

信为五常之一,自古以来诚信就是做人最基本的规范,是人们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社会交往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论语·学而》篇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诚信是人际交往的前提条件,不具有血缘亲情的人际关系更需要用诚信来维系,在言而有信的社会交往中才能逐步建立和培养友情。一个没有信誉的人是很难立足于社会的。所以孔子在《论语·为政》中指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在社会交往中,只有言而有信才能够维持人际关系的和谐,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坦诚相待、相互信任,有利于形成和谐稳定友善的社会秩序,这也是诚信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之一的原因所在。

诚信既是一种世界观,又是一种价值观和道德观。人无信不立,政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宁。在新时代,尤其是在推进美德山东和信用山东的建设过程中,我们迫切需要对诚信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传承好其中所蕴含的价值精髓,与时俱进,赋予其时代特征,给予时代表达,让古老又年轻的诚信文化焕发时代风采,更好地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作者单位:中共烟台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