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5月10日
今年以来,莱山区坚持问题导向,推行“源头分类、城乡融合、全民参与”生活垃圾分类模式,将123个小区、104个村居纳入服务范围,垃圾分类参与率达70%以上,在烟台率先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
坚持源头分类
破解环节“后热前冷”难题
针对最难分类的厨余垃圾,莱山区为每户发放1个内置芯片的“小绿桶”,实行厨余垃圾实名投放。每100户设置1处干湿分离集置点,每300—500户设置1处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智能箱,配备收运车、智能秤等设备,进行编号管理,实现源头精准分类。在公共场所更换专用果皮桶,设置干湿垃圾分区,为群众外出投放垃圾提供便利。
据了解,莱山区研发“垃圾分类生态大数据监控平台”,搭配智能巡检系统,即时统计参与户数、分类准确率、垃圾重量等信息,引导居民提前做好垃圾分类,避免后期二次处理。
不同种类垃圾配备专用转运车辆,厨余垃圾用于生产沼气、肥料等,生物质垃圾进行焚烧发电,闲置衣物、玻璃器皿、废铜烂铁等进行再生资源回收,有害垃圾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确保不同垃圾运输处置得当。
坚持城乡融合
破解区域“城热乡冷”难题
莱山区在城市区域推广“小绿桶+积分制”模式,实施“一户一桶一芯片”绿色智能分类法,专桶专用、定向投放、积分管理,利用“4G+RFID技术”对厨余垃圾等进行称重记录、数据上传,分类合格的“积分进账”,不合格的自动抓拍并上传系统,实现数据采集、精准溯源、智能监管有机统一。
在农村区域推广“双色桶+上门收”模式,实行户集、企收、区运、市处理,免费为农户设置门前小型垃圾投放点,每个点位配备1个8升的厨余垃圾“小绿桶”、1个15升的其他垃圾“小灰桶”,每200—300户配备1辆转运车、1名收运人员,实现“垃圾门口投放、专人上门收运”。在公共区域推广“条线化+四分类”模式,将公共机构分为党政机关、学校、医院、银行等14个“条线”,按照绿色厨余垃圾、蓝色可回收物、红色有害垃圾、灰色其他垃圾“四分类法”,在沿街商业网点设置封闭式智能垃圾箱30余处,配备图文指示,实行24小时开放。
坚持全民参与
破解主体“政热民冷”难题
莱山区建立垃圾分类“绿色账户”制度,实行积分奖励办法,开发“天天分类”小程序,对登录程序、投放厨余垃圾、投递可回收物等进行分别赋分,积分可用于兑换日常生活用品,目前已完成积分兑换356万分。
同时,莱山区通过安装宣导房、设置展板、组织有奖问答、举办宣传文艺汇演等形式,广泛开展宣传活动;组织开展垃圾分类大转盘、飞行棋、抛沙包等活动,让群众在寓教于乐中掌握垃圾分类知识,受众超过38万人次。
此外,莱山区选取39个居民小区、15个村居打造示范小区、示范村,以点带面,促进垃圾分类水平提升。设置垃圾分类“红榜”,对坚持分类投放垃圾的群众张榜表扬,让“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成为社会共识。 (徐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