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载笃行步履坚定 踔厉奋发再谱新篇

——烟台理工学院发展纪实

2023年05月16日

机电工程学院王亚平老师在上课。

人工智能学院机器人智能制造实验室教研活动。

校园风光。

2021年9月,烟台理工学院举行教师节大会暨“传帮带”启动仪式。

校园风光。

烟台理工学院2003年建校,已经走过了二十个春秋。这二十年,是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的二十年,是敢试敢闯、开拓前进的二十年,也是破茧成蝶、发展成长的二十年。

二十年的发展历程,充满着变化带来的惊喜,记录着创新取得的成果:在校学生从建校第一年的762名到如今的15000余名;自有教师从当初的几十人壮大到现在的800多人;学科专业从一开始的不足10个发展到目前的43个本科、13个专科专业……

学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生为本,以师兴校,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促发展,以服务社会为己任”的办学理念。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不断提升,组织机构设置和管理队伍建设愈加完善,办学条件不断充实,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改善,校园面貌焕然一新,不仅实现了学校规模化发展,更取得了内涵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良好效果,学校影响力和美誉度不断提升。2021年,学校华丽转身,成功转设为独立建制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并更名为烟台理工学院,开启了学校发展的崭新篇章。

深耕专业展实力——

学科专业精耕细作,走好特色之路

学科专业水平是高等教育实力的具体体现。烟台理工学院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抓手,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条件与资源建设为保障,各学科专业应用型实力显著提升,服务地方水平不断提升。

学校现有工程管理、会计学、市场营销三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其中,市场营销专业入选2021年度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烟台理工学院从省内51所大学当中突破重围,与另外5所学校跻身山东省市场营销一流专业,这也是烟台市唯一一所在该专业上斩获“山东省一流专业”名号的高校。同年,紧跟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烟台理工学院成立人工智能学院,引入高层次人才专业团队,着力将其打造为实力与规模兼具,颇具特色的二级学院。学院开设的人工智能、自动化、机器人工程三个本科专业,不仅在首招时备受学生青睐,更戳中了当前社会就业趋势的需求点。

2023年,乘着专业水平向上发展的势头,烟台理工学院新增智能制造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两个本科专业。至此,学校本科专业数升至43个,涵盖七大学科门类,形成了以工学和管理学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

2022年,烟台理工学院获得山东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第三批支持,在学科专业建设、产教融合等方面享受政策倾斜。同年,获批山东省高等学校黄河流域美丽乡村振兴协同创新中心,在“黄河流域美丽乡村振兴”领域研究方面迈上了更高台阶。

专业数量、专业质量和专业层级的提升势头并未止步于校内课堂,而是实践在了国内外各类专业大赛的赛场中。

2021年,烟台理工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学生丁天举自主研发的“柔性夹具”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认证;2022年第35届IROS智能机器人与系统国际会议IROS工业组“机器人抓取与操作”竞赛决赛中,烟台理工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参赛队伍以领先第二名81分的优势,获得IROS工业组世界冠军。其实,早在2019年,烟台理工学院就曾获得过IROS比赛服务组世界冠军和工业组世界亚军,学校通过多年来对专业领域的深耕,对人才的精准培养,最终用实力展现了学科专业水平的逐年提升。

从往年数据中可以看到,每年都有大批学生在全国性外语竞赛、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等赛事中获奖,从学校学生专业团队到学生个人,专业学习让他们实现了人生新突破,将所学带进赛场,用所学服务社会,真正展现出了大学生的专业实力。

人才培养通就业——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精准匹配社会需求

谈及烟台理工学院的培养模式,不得不提到一个关键词:应用型。

从烟台理工学院的发展史中不难看出,贯彻“双六”办学思路,对标“三全育人”理念,学校创新培养应用型人才新模式,破立并举,既是对课程、专业、载体、资源的整合,又是对长远育人格局、体系、标准的重新建构。

通过多年探索,烟台理工学院形成了目标清晰、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机制创新的“三融通四平台五模块”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即校内外、课内外、跨学科专业“三融通”开放式协同育人机制,就业创业、科技创新、职业资质认证、社会实践锻炼“四平台”综合能力培养模式,通识课程、学科基础、专业核心、专业方向、素质拓展“五模块”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结构。

多年来,学校始终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出发,全力打通专业所学与社会需求的通道,让每一名学生都能以更好的状态走向社会,精准服务产业发展,真正落实“学有所成”。

为此,烟台理工学院建立了“政产学研用”的多元化合作办学机制,成立了校地融合办公室,共建产教融合平台,共商人才培养方案,共享师资队伍,共建实习基地,成立了由81家企业参与的校企协作理事会,建成了172个实习基地。从课堂到基地,缩短了“所学”到“实践”的距离。

在此基础上,2021年,烟台理工学院更是在提升人才与社会契合度的道路上有了新突破。学校信息技术产业学院的成立以“创新”姿态,深化了人才培养与社会热点需求的专业联系,更利于学生发展的“2+N”的架构模式横空出世。这其中,“2”指的就是人工智能学院和信息工程学院,“N”则指代多家高科技信息类公司,通过这一模式,学校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更为精准地开展校地融合、产学研融合、产教融合,进行教科研课题研究和人才培养。

同时,结合信息时代社会发展下的职业特点,学校成立了新媒体产业研究院,吸收了社会先进技术和资源,积极推动新媒体传播、电商直播、短视频制作、数字艺术等新兴产业发展,不断提高学校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匹配度。

创新机制做引擎——

体制建设破解发展难题,以创新助发展

推动学校各项教育工作快速有序发展,离不开“体制创新”这一有力引擎。

多年来,烟台理工学院坚持以新发展理念规划编制与实施工作,构建出“宏观、中观、微观”三位一体的决策机制,实施 “学校规划、专项规划、学院规划”三位一体的组织架构,形成“规划编制、过程督办、绩效考核”三位一体的运行机制,在重大规划、重大项目、重大平台等方面发力,全面推动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重大战略的实施。

创新的理论框架需要由“人”来推进落实、落地。由此,烟台理工学院成立了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引入“思想库”和“智囊团”,为学校发展提供对策性咨询和前瞻性建议。用持续发展的“眼光”带领师生学习、实践、看世界。

与此同时,烟台理工学院还率先在山东省同类院校中,成立了烟台理工学院院校研究所。研究所下设党建思政、教学研究和教育发展等三个研究中心,倡导工作即研究、研究出理念、理论应用于实践,鼓励全体教职员工针对学校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各自的工作岗位实际,破解学校发展难题。

教师培养助发展——

改革教师培养模式,激活发展内生力

师资力量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软实力。

如何带动学校整体持续向前发展?面对这一持久课题,烟台理工学院将重点放在了对教师的培养上。

早在2011年9月,学校就在全省同类院校中率先建立起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实现从“鉴定性评价”向“发展性评价”转变的教师教学评价体系,实施“传帮带”“青蓝工程”、青年教师社会实践培训等六大举措助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打造了一支专兼结合、多元化的“双师多能型”教师队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设思路和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激活了教师发展内生力,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青年教师。

随着培养模式的日趋成熟,学校依托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发挥校、院、基层教学组织三级作用,引导各学院创新基层教学组织运行模式,建设学习共同体,开展教学研究与指导,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引导教师热爱教学、倾心教学、研究教学。学校多次邀请知名专家学者举办应用型高校建设系列专题讲座,为教师教学发展搭建了良好的交流学习平台。

以教学竞赛为抓手,通过着手对教师教学竞赛赛制进行改革,激发青年教师大比武大练兵的热情,以赛促教,引导教师创新教学理念、更新教学内容、推进课程思政、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完善教学考核与评价,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积极探索智慧教育新形态。

通过练兵实践,教师教学能力逐年提升,在各项全国赛事和评比中频传捷报。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烟台理工学院教师在全国高校微课竞赛中获三等奖1项;在山东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山东省普通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等7类比赛中获得省级一等奖2项、省级二等奖10项、省级三等奖7项、省级优秀奖20项;获外研社“教学之星”等奖项3项;2023年,在第十三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决赛中,外国语学院青年教师徐家南作为山东省视听说课组唯一代表选手,在激烈竞争中突出重围,荣获全国二等奖、总决赛第五名的优异成绩,实现了学校教师教学竞赛新的历史突破,也刷新了山东选手在该赛事视听说组全国总决赛的最好成绩;在2022年度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管理学原理》课程团队获得正高组三等奖……

引人瞩目的是,2021年,烟台理工学院“工商管理教师团队”荣获第二批“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称号;烟台理工学院于光辉教授获批烟台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荣誉。

各项荣誉见证了学校教师培养工作的成果,也对教师专业能力水平做了有力认证。

校园建设趋“智慧”——

智慧校园落成,高水平大学建设步伐加快

建设高水平的应用型大学需要高水平信息化的支撑。烟台理工学院积极推动高校信息化转型和智慧校园建设,以信息技术为抓手,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与教育,广泛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建设学习型校园为目标,致力于建设不受时空限制的资源共享平台,进一步深化了信息化在学校教育、教学、科研、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

由此,三个提速的理念也被提了出来:网络提速,建成新一代安全、高速的校园网,高效支撑学校各项业务的发展;数据提速,提升数据服务能力,为智慧校园建设提供支撑;服务提速,大力开展个性化、多维度的信息服务,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综合性的信息化服务体系,并通过三个保障,平稳有序地推进学校高水平信息化建设:从制度保障出发,建立包括资金、人员、安全在内的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信息网络安全组织,完善信息网络安全制度,修订校园网络应急预案;从经费保障出发,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服务外包、服务租赁模式,努力破解信息化建设投入大、运维成本高的难题,保障信息化建设有效经费的稳定投入,形成可持续发展、良性运行的态势;从队伍保障出发,加强信息化专职、专业队伍建设力度,努力建设一支队伍稳定、结构合理、技术精湛、经验丰富、具有良好敬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信息化专业人才队伍。

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步伐加快,在师生受益的同时,学校与社会发展相接轨,完善高校软、硬件配置,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学习、生活和发展。

优秀人才反哺社会——

持续输送优质人才,投身建设服务社会

建校二十年,烟台理工学院为社会输送了大量优质人才。毕业生们走上社会,投身不同专业领域建设服务社会,实现了人生理想。

正是良好的治学氛围和浓厚学风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烟台理工学院走出的50000余名毕业生中有的经过硕士、博士学业的历练,被双一流高校录取,进一步深耕专业领域,成为了大学教师、科研人员、国家公务员以及各类企业的领头人;也有的选择了自主创业,将创新精神从大学带进社会,他们正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发挥专长,为社会发展的各项事业添砖加瓦。

会计与金融学院2008级会计学专业毕业生闫丽娟就是其中一员,她以中国人民大学会计学专业博士身份毕业,进入北京联合大学任教。在离开母校10年之后,当她再次回忆起在校时光时直言“仍印象深刻”,在烟台理工学院,她完成了专业启蒙,本科学习的知识为她指明了未来的方向。

“在母校求学期间,王亚平老师的材料工程基础、孙学勤老师的材料科学基础及李志娟老师的金属热处理等课程为我今后的工作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至今印象深刻。”同样感慨于本科学习阶段启蒙影响的,还有2011级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毕业生冯兴宇,博士毕业后他就职于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稀有院),研究方向就是核电结构材料的环境损伤。至今,老师们的谆谆教导,一直牢记在他的心里。

从毕业生统计资料中可以看到,从烟台理工学院走出的科研技术人员比比皆是,2011级机电工程系金属材料工程专业齐骥,成为了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的一名助理研究员;2007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王凯,进入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成为了一名高级工程师;2015级机电工程系金属材料专业学生徐硕,就职于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王显云博士毕业后至今,一直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研究所工作……

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烟台理工学院在双创教育中培养了一批在行业领域中有创见的创业者和企业家,山东宇航航空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烟台沐晨创新航空运动中心负责人,2015级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宋英豪就是其中一员。目前,他为母校捐赠了价值100万元的设备,联合共建的无人机创新实验室正式揭牌,今后将以无人机创新实验室为依托开展无人机应用技术教育教学的研究和研发,为社会输送更多适应无人机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二十年踔厉奋发,烟台理工学院同学生一起成长。学生有了更广更优的成长发展空间,在集体的带动下为人生确定了方向,完成了学业和思想的提升。他们在“自强,博识,求新,致道”的校训文化熏陶下,以人才力量反哺社会,成为烟台理工学院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者和见证者。

如今,这所高校怀着20岁青年的壮志,步履坚定,一路行进,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之路,向着高水平地方性应用型大学的方向踔厉奋发、再谱新篇! (徐峰 宫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