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5月24日
林永彬向镇干部介绍葡萄苗长势。
如何唤醒乡村集体“沉睡”资源,有效解决优质农田产出低效益低下等一系列新矛盾、新问题?福山区臧家庄镇通过推动转型发展,引进智力支撑,强化要素保障,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打造一批农业新项目,让每一块土地都“活”起来,为传统农业增添绚丽现代色彩,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夯实了产业基础。
推动转型发展
150亩良田增效“10倍+”
初夏时节,记者来到福山区臧家庄镇东泊子村。走进顺泰新品种葡萄产业园苗圃,从村里来“上班”的农业工人陈忠兰和林清花,头戴遮阳帽正在给葡萄幼苗抹茬。顺泰植保公司东泊子产业园负责人林永彬说,像她们这样被公司常年聘用的“合同工”,每月能拿到3000多元工资,其他临时性季节用工每天8小时可以赚到100-120元。
记者跟随林永彬和东泊子村支书吕英尧来到产业园南部的葡萄大棚。60亩大棚里,一行行搭起支架的葡萄生机盎然。吕英尧说:“这些从国外引进的优质葡萄新品种,亩产3000斤以上,效益4-5万元。”
臧家庄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侯云起告诉记者,眼前这片生机盎然的产业园曾一度荒废。前后大反转,只因臧家庄镇实施的农业产业园“腾笼换鸟”战略。
为了推动东泊子村农业产业园转型发展,臧家庄镇先后走出去招商6次,促成该村与烟台顺泰植保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设“新品种葡萄产业园”。项目落地后,除了提供好水、电、路等基础配套服务,臧家庄安排镇村两级5名企业服务专员一线办公,贴心服务,企业各方面需求均能够及时解决。
“以前,产业园内的150亩村集体机动地和部分承包地分散经营,每亩年收益百元左右。”吕英尧说,顺泰葡萄产业园项目仅土地流转金一项就带动村集体、农户增收15万元。项目见效后,村集体和村民按土地入股比例分红,收入进一步增加。另外,产业园还能提供50个就业岗位,带动本村劳力增加务工收入30万元以上。
强化要素保障
4家龙头企业盘活700亩良田
离开东泊子,记者来到店子观村。在该村苹果产业园东北角一块约20亩的小果园里,54岁的村民范会先和57岁的村民范万科,正手拿紧线机在4米多高的水泥杆上拉果树固定线。范会先说:“这些水泥杆和钢丝线,是用来固定苹果树势的。4米高的水泥杆要拉三道线,杆距15米,一行5个杆,三人一组,两组放线,一组紧线,三组共9个人已经干了快两个小时了。”
“店子观村农业产业园2018年建成前,这158亩流转土地每年只有3万多元收入;产业园建成后年均收入也就10万元左右。”店子观村党支部书记李汇强告诉记者,今年初村里与淄博众得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后,产业园仅基础收入每年就有17万元,同时还能解决本村40多人的就业问题。
臧家庄镇副镇长曾宪宝告诉记者,为了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臧家庄镇2017年曾在北洛汤、百佛院、寨里等13个村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但是随着时间发展,部分产业园出现经营不善等问题。为唤醒集体“沉睡”资源,他们瞄准农业龙头企业,“走出去”点对点招商12次,与4家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盘活农业产业园5处、温室大棚2处,总面积700亩,带动集体、农户增收80万元。
提供智力支撑
请农科院专家一对一精准指导
走进臧家庄镇西杏山村大樱桃产业园大棚内,新栽植的6年生大樱桃树长势良好。“今年采收期已经接近尾声。”村党支部书记告诉记者,这个产业园当年建园、当年结果、当年收益,今年可带动村集体增收3万元以上。
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今年,西杏山村决定利用村集体2个闲置温室大棚发展大樱桃种植项目,由于缺乏建园经验和管理技术,项目推进迟缓。为解燃眉之急,臧家庄镇在驻福山区省派工作队及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对接烟台市农科院果树专家提供“一对一”精准技术指导,推动农业产业项目提质增效,带动农民致富、集体增收。目前产业园发展势头良好,苗木移栽成活率达到98%以上,预计当年结果4000公斤,明年将实现产量、效益翻番。
强化乡村产业振兴要素保障,着力构建现代农业发展新体系。福山区臧家庄镇坚持科技驱动,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已迈出重要一步。目前,他们编制完成现代化果品产业基地建设三年规划,完成老劣果园改造5000亩,发展大樱桃、葡萄等设施农业1600亩,产业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
(权立通 曲治国 段世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