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语青城

——《大道行》系列纪录片人物于德利纪实

2023年05月26日

编者按:大道行思,取则行远。烟台市融媒体中心系列人物纪录片《大道行》,本期走进烟台环保事业传奇人物于德利。

水有从善尚德,道行水,一如沧笙踏歌。烟台30年环保践行长卷,不能不提“水”,也不能少了他。

污水化清流,鱼儿水中游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一场百年不遇的干旱席卷胶东大地,烟台各大水库见底,生产叫急,如何开源节流,成了焦点问题。

这时候,一个叫于德利的人站了出来,没有人相信,他竟要在烟台安装中水处理系统。

中水就是指污水经处理后可回收再利用的非饮用水,属于开源节流中的节流。1990年代那会儿,国内还没开展,谁也不懂、也不会,当时日本有一套中水道技术准备在北京应用。但烟台旱情紧急,于德利就跑到北京,准备提前把技术应用到烟台。

国外技术首次在国内尝试应用,其中充满了各种艰难险阻,在缺少经验的情况下,坚信水滴石穿的于德利,亲自跳到冰冷的污水池中排除障碍,最终在烟台胜利油田疗养院,上演了污水化清流、鱼儿水中游的奇迹。成为了山东乃至全国中水处理应用的先行者。

一炮打响的于德利,并没有选择激流勇进,而是一头扎进了图纸堆,他深知技术落后的苦,也认清了自己的使命与情怀。中水处理只是第一步,围绕生命之源,可以做的事太多,应该做的事更多,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碧水蓝天,值得用一生去付出。

2002年,于德利以自己的名字,创办了山东德利环保工程有限公司,自信而决然地向环境保护事业发起进军,一段水语青城的故事,自此翻开了波澜壮阔的一页。

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

烟台套子湾污水处理厂,作为1998年烟台荣获首批“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里程碑工程,于德利曾在这里连续奋战了数个年头。

评选“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有没有一座系统化运作的污水处理厂是硬性指标。烟台套子湾污水处理厂虽然建设的比较早,但属于半外资项目,采用的是德国赞助的设备,建设过程存在不少技术沟通问题,德利环保作为当年烟台仅有的环保技术型企业,临危受命参与到项目建设中来。

污水处理是一项系统化工程,建设难、正常运行更不简单。当年,面临国家环保部迫在眉睫的评审,在德国专家没有到位的情况下,于德利挺身而出,带领团队连续奋战40多个昼夜,突破了技术壁垒,赢得了满城贺彩。他因此被评为烟台市劳动模范。

表彰大会上,捧着沉甸甸的证书,于德利百感交集的同时,心里像燃起了一团火。寒来暑往数个年头,荣誉的背后,一并让他激动的,是磨砺出了一支拥有独立环保技术开发能力的钢铁队伍,是能践行各种环保项目、遍地开花的开拓型创新企业。

德利环保的路,正越走越宽。于德利仿佛看到,他决定倾注一生心血的企业与事业,正像一棵茁壮成长的大树直插云天。

事实也确实如此,跬步千里之后,德利环保在万众瞩目中迎来了爆发。正所谓“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

水语青城飞花,共绘千秋城画

城市环境保护,生活垃圾处理是关键一环,尤其是浓如墨汁的垃圾渗沥液,一直是一项世界性难题。渗沥液对人和环境的危害特别大,它包含的重金属等有害物质,会改变土壤的成分及结构,有毒物质会通过食物链影响人体健康。尤其是在雨水的作用下,它会造成地表水及地下水的严重污染,影响人们赖以生存的水资源。

进入自主技术创新快车道的德利环保,自2003年开始破题攻关。2005年,其“垃圾渗沥液处理装置”被授予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2006年,其“垃圾渗沥液处理工程”,被授予国家重点环境保护实用技术示范工程。

此后又历经技术迭代,经过多重工艺处理的渗沥液,不仅完全达到排放标准,且澄清如碧,闻讯前来垃圾场参观的人,个个啧啧称奇、赞叹不已,全山东省争先推广。

而这还远没有达到德利环保技术广度与深度的上限,多年来,德利环保顺利掌握了“高浓度酵母废水处理技术”“精密电子企业含铜污泥回收处理技术”“DIC厌氧反应器设备技术研究及应用”“啤酒废水处理技术”“印染废水处理技术”“高浓度果汁废水处理技术”“膜生物反应器”“农村(孤岛)太阳能驱动能量自持污水处理装置”等多项新技术,并先后应用于工程实践。

多一项新技术,就多一片绿水蓝天。在外人看来,于德利俨然成了一位“技术控”。德利环保部分环保工程处理能力,甚至已经超过了发达国家水平。

2021年,国际最大的软冰淇淋企业日世食品入驻潍坊,由德利环保安装运行的果酱加工废水处理工程,让日本专家看了都钦佩不已,连连竖起大拇指。

于德利这才觉得自己做出了一点成绩,对得起一直以来,党和政府的扶持与培养。多年来“全国环保科技先进企业”“中国环保产业骨干企业”“国家首批环保装备专精特新企业”等各种荣誉,早就能订成厚厚一本书。挺出山东,入援北川,德利环保奉献的足迹,已遍布全国各地。

回眸德利环保战天斗地的30年,也彰显了烟台环保事业腾飞的30年。

水语青城,鸟语飞花。如今,放眼那来之不易的绿水青山,正像于德利一般的环保事业者们用心血与智慧,共同描绘的一幅千秋城画。

(孙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