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5月26日
□岳立新
一
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如果想深刻地认识生活,增长知识,更广泛地汲取人类智慧的结晶,就必须博览群书。鲁迅在给颜黎民的信中说:“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马克思和恩格斯便是博览群书最有名的人。马克思在写作《资本论》的时候,先后参考了一千五百多种书籍,并做了必要的摘录。恩格斯的阅读范围也很广泛,他不仅阅读哲学、政治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军事学等方面的著作,在他一生的最后几年,连产科的书籍也津津有味地细读起来。他在乘帆船从热那亚到英国的途中,还学了不少航海知识,并在船上记录了太阳的位置、风向、海潮的变化等。所以,他在《自然辩证法》和《反杜林论》等书中,涉及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许多重大问题。由此可见,在学习上涉猎广泛,才能使我们吸收更多的智慧。王充在《论衡·别通篇》中说“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足行迹殊,故所见之物异也”,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二
每个人的精力和时间总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遍读汗牛充栋、浩如烟海的书籍。为了节省时间和精力,应利用最短的时间读受益最大的书籍。为此,在阅读时要做读书笔记,并要经常翻阅,这样可以温故知新。列宁最喜欢作读书笔记。根据克鲁普斯卡娅的回忆,列宁“阅读了极多的材料(他读书,也像他写作一样,都是很快的),想要记着的地方,他都记了笔记。在他的笔记簿上有很多摘录。所记的东西,后来他都反复地阅读过。”这种读书方法,使我很受启发。如果有条件,还可以把自己的读书心得写出来。读书多半是偏重于接受知识,而写作则是深刻理解的思考过程,可以帮助我们学得更加深入。
三
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不能做书本的奴隶。书本只是外来的精神粮食,我们要真正消化这些精神粮食,必须付出自己的脑力劳动。拿出自己的主张和看法,把书本知识重新进行探讨、分析、鉴别,这样才能有所收获,才能深入理解书本的内容,使它成为自己的营养。为达到这个目的,就不能局限于字面上的理解,而应领会书中的精神实质。苏东坡在给苏辙的一首诗中写道:“谁知圣人意,不尽书籍中。曲尽弦犹在,器成机见空。”如果我们只满足字面上的理解,不去领会作者的精神实质,那就好像不欣赏美妙的音乐,而去看那没有变化的琴弦一样可笑!“书本应越读越薄,而不是越读越厚。”只有把书本的内容变成自己掌握的知识之后,才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在实际中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