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5月30日
胜利路隧道新安装洗墙灯1.2万余套,投光灯1万余套。YMG全媒体记者 唐克 摄
全长2830米的“全省第一隧”,正式点亮22000多只闪亮的“大眼睛”——昨天晚间,历经近2个月的紧锣密鼓施工,胜利路隧道高耸的湖蓝色穹顶之上,一条条光源灯带组成的“海洋星空”,成为初夏港城一道崭新的风景。
服役近7年后,崭新投用的洗墙灯、投光灯以及更换的部分照明灯,不但使隧道内照明亮度、驾乘舒适感、安全性全面提升同时,也标志着市区10条隧道照明改造工程全面收官。
538条灯带串起“海洋星空”
昨日傍晚,记者来到灯火通明的胜利路隧道北口,向隧道内眺望,原有的两列纵向白色照明灯之上,19只洗墙灯为一圈、足足538条点光源灯带已全部通电点亮,由近及远愈发密集的乳白色“光环”,与被映得通亮的蓝色隧道穹顶,宛如群星璀璨的湛蓝天际,直通隧道南口的一道道光环下,正值晚高峰的车流,仿若穿越了一道道界限分明的时空“拱门”。
驾车进入胜利路隧道,隧道内能见度显著提升,洗墙灯和投光灯虽然明亮,但光线相当柔和,头顶上连绵不绝的“海洋星空”,与隧道米黄天蓝相间的内壁相映成趣,衔接自然顺畅。
“为打造‘海洋星空’,胜利路隧道新安装了洗墙灯1.2万余套,投光灯1万余套。”项目现场负责人王刚介绍,5月26日晚,项目部首次全部点亮了新安装的全部景观灯,对每条灯带、每组灯具逐一进行校验,对照明亮度、安装位置等全面“摸底”,在正式投用前再添一道“保险”。
功能照明完善,但装饰性照明常年缺位,是我市隧道普遍存在的“美中不足”。市住建局建设服务中心项目负责人张程介绍,传统的照明灯具相对色彩单调、整体感不强,无法体现我市山海兼具的地域特色,和隧道穿山越岭的宏伟气势不相称,也缺少独特性和设计感;司机长时间穿行于隧道之中,容易产生视觉疲劳。而通行至少5分钟起步的胜利路隧道,尤其如此。
如今,我市已进入旅游旺季,外地入烟车辆增多,隧道作为重要交通载体,确保安全行车、提升地域辨识度的意义不言而喻。耳目一新的“海洋星空”,应运而生,恰逢其时。
与车流赛跑,通宵“抢”工期
自2016年12月正式投用至今,身为全省最长市政隧道的胜利路隧道,始终是我市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日均车流超过2万,早晚高峰双向六车道几近“满载”。而照明改造施工至少需要占据一条车道,必须错峰开动,“见缝插针”。
隧道亮化避免和车辆通行“打架”,是“海洋星空”诞生前必须直面的首个难点,工期紧、任务重,最多时10台曲臂机同时上阵,一天下来也至多只能装几十米的距离。“胜利路隧道车流量巨大,我们的占道施工方案一天一报,必须精确到分钟。”王刚告诉记者,仅摆放施工警示牌一项,白天施工就要花费至少1个多小时,这也意味着早上9点半到下午4点半之间的施工时段再度被压缩,开工“黄金时段”全部在晚10点之后,挑灯夜战通宵达旦,几乎是2个多月来的常态。
“干了这么多年的隧道照明,胜利路隧道不但体量最大,施工工艺也最为复杂。”王刚介绍,“海洋星空”的每条“拱门”看似简单,实则要先在隧道内高达7-8米的桥架上找准点位,然后安装灯具支架,再逐一装上灯具,地面上同时开展电缆铺装和接线并线,安装控制系统。上述工序结束后,还要逐个点亮灯带,观察安装位置是否准确,并根据现场情况进行调整。
“胜利路隧道照明改造的最大难点,在于穹顶又高又长,而9.5米长的灯带不但要两侧对齐,19只灯具的点位、间距也必须精确到厘米。”王刚说。夜以继日的奋战,不但令隧道照明改造如期完成,更意味着这道风景将常驻市民视野——每只灯具的能耗不但比传统照明光源更低,使用寿命也长达5万小时之久。
10条隧道照明“旧貌换新颜”
“海洋星空”浮现于胜利路隧道,让南北交通咽喉成为崭新打卡地,也让隧道内诸多设施得以同步“脱胎换骨”。
“此前,隧道内的供电条件只能满足一般照明使用,如今各类景观灯全部投用,对隧道的供电水平提出了新要求。”监理单位负责人商家维告诉记者,为保障照明,胜利路隧道布设了5万余米的10条电缆,新增了一台315千瓦时箱式变压器,不但能保障全部景观灯用电,还可为远期隧道其他改造提供电力保障。安装灯具同时,对隧道穹顶进行了全面清洗,并对漏水点位进行了逐一修补,真正实现了“一套方案,多重改造”。
今年春节前,市住建部门率先对芝罘、莱山两区5条主要隧道进行了隧道口亮化施工,着重对隧道出入口照明进行了改善。入春之后,以胜利路隧道为首,中心区共计10条隧道全面开展照明改造。此前,黄金顶隧道、魁星楼隧道、五卒山隧道、通世路隧道等9条隧道照明已全面完成提升,“黄金隧道”“月光隧道”“温馨之光”“引领之光”等既因地制宜,又突出山海特色的崭新景致。
隧道照明提升,并不止于内部。记者了解到,此次列入照明改造的10条隧道出入口、铭牌、隧道口岸墙、隧道口建筑及外围植物,也一同列入照明设计,一并完成改造。隧道夜景“颜值”更高、隧道口景观照明层次更丰富、首次途经隧道的外地司机,也可以一目了然地完成辨识。“年龄”不一的隧道集体告别了照明昏暗、视觉单调的过往,“组团”成为市民驾车打卡的崭新目的地。
YMG全媒体记者 杨健 通讯员 吕润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