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5月31日
允许被抽取的评委自愿选择任何交易中心作为评标地点,在“随机抽专家”基础上实现“随机选地点”,彻底打通评标环节“全随机”的“最后一公里”。
截至目前,烟台黄渤海新区已承接“全随机评标”项目83个,平均为每个项目节约交易成本2000多元。
本报讯(YMG全媒体记者 周芳 通讯员 周书理)在公共资源交易中,如何有效规范交易主体行为,如何规避打出“面子分”?烟台黄渤海新区创新实施三项新制度,倾力打造一流的区县级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聚焦核心问题,创先实施“代理机构场内行为评价”。黄渤海新区研究出台《代理机构场内行为评价办法》,在全市创先对代理机构全环节进场行为——从项目进场登记、专家抽取、开评标现场组织到档案整理等进行全流程动态评分。尤其针对“未认真履行代理工作职责,因评委身份审核、质疑答辩应对不力等情况造成有效投诉的”进行重点扣分。此基础上,每季度统计代理机构得分排名,结果同步推送至区内各监管部门,视情况作出约谈、业务整顿等处理。通过对代理机构进行行为评价和通报,倒逼交易主体“爱惜羽毛”,规范操作。自2023年2月份《评价办法》试运行以来,交易中心共对99个入场项目的招标代理执业规范开展了现场督查评价。对个别代理机构存在的电子化交易系统操作不熟练、项目归档资料不完整、评标现场组织不规范等问题,均现场反馈、提出整改要求,并按照《评价办法》规定扣分,督促代理机构限时整改,进一步规范了招标代理行为,提高公共资源交易活动的质效。
“评标专家怎么选”“组织专家在哪评”两个问题直接决定了评标活动是否出现“熟面孔”,是否打出“面子分”。黄渤海新区聚焦先行先试,全力推广“全随机评标”新模式。前期,在已全面实施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全省随机抽取专家、专家远程异地评标”常态化基础上,近期,在全市率先全面推广“全随机评标”新模式,允许被抽取的评委自愿选择任何交易中心作为评标地点,在“随机抽专家”基础上实现“随机选地点”,彻底打通评标环节“全随机”的“最后一公里”。新模式允许外地评委“足不出区”,外地优质专家资源得以盘活。同时,以场地选择的“随机性”促成评委空间分布的不确定性,降低了评委被“围猎”的风险。截至目前,烟台黄渤海新区已承接“全随机评标”项目83个,平均为每个项目节约交易成本2000多元,做法作为创新案例被商务部官方网站、大众日报等省部级媒体平台宣传推广。
黄渤海新区还聚焦监管破冰,积极推进“国企入场交易项目全流程电子化”。目前,新区国企限额以上招投标项目已按“应进必进”原则,采用公开招标方式,在中心进场交易,接受全流程电子化交易监管。但对限额以下项目具体标准未作明确要求,新区国企一般严格按内部规定参照公共资源交易流程实施。2022年,全区较大规模的限额以下项目约180个,成交额超6.3亿元。新区积极对接烟台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开展试点,通过召开公共资源交易联席会议研究并决定,将国企限额以下工程项目,按照“自愿申请、严格程序”原则,在其全面实施电子化的前提下,完全按照限额以上项目的实施方式和标准,纳入烟台市公共资源平台进行统一监管。通过制定统一管理制度、引入全流程电子化系统,全面规范限额以下项目交易操作流程,加强评标专家、招标方、投标单位以及交易各环节的监督管理,实现招投标全程留痕,进一步促进企业降本增效。同时,将国企交易风险降至最低,筑牢交易“防火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