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蜱虫病高发野外活动要小心

2023年05月31日

本报讯(YMG全媒体记者 张苹 通讯员 王朝霞 曾颖雪) 随着夏季到来,气温逐渐升高,草木茂盛,蜱虫也进入繁殖高峰期。烟台市疾控中心专家提醒市民,4月至10月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流行季节,该病还有一个俗称“蜱虫病”,随着气温的攀升,蜱虫更加活跃,野外劳作或者外出旅游者应谨防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蜱虫有哪些习性和危害?

我国已发现的蜱虫有百余种,其中携带新型布尼亚病毒、能传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主要是长角血蜱。烟台是长角血蜱的分布地区。每年4-10月蜱虫活动频繁季节,也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病流行季节。

蜱虫攀上宿主后,对寄生部位有一定的选择性,一般在皮肤较薄、不易被搔动的部位,如颈部、耳朵、腋窝、腿内侧、腹股沟等处。蜱虫叮咬吸血的同时会释放一种麻醉物质,所以蜱在吸血时被叮咬的人多无痛感,但由于螯肢、口下板同时刺入宿主皮肤,可造成局部充血、水肿、急性炎症反应,还可引发继发性感染。

蜱虫携带多种传染病的病原体,可导致传染病的发生,如莱姆病、森林脑炎、蜱传斑疹伤寒等,病情严重者可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危及生命。

什么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俗称蜱虫病,是一种由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致死率可达30%。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也可通过直接接触患者血液或者血液分泌物导致人与人之间传播。人群普遍易感,以从事田间野外劳动的成年农民为主,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生活、生产的居民和劳动者以及赴该类地区户外活动的旅游者感染风险较高。

发病时主要表现为被蜱叮咬后的1-2周出现不明原因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40℃以上。伴乏力、明显纳差、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可出现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危重病例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绝大多数患者恢复良好。年龄较大、有基础疾病、出血倾向明显、低钠血症等患者往往病情较重,如不及时就诊治疗,可导致多器官损伤,出血严重的会导致死亡。本病尚无特异性治疗手段,主要为对症支持治疗。

如何避免蜱虫叮咬?

小小蜱虫危害如此大,眼下正值蜱虫活跃期,市疾控中心病媒生物防制专家提醒,到山上田间劳作或到草地游玩时,应当尽量避免在蜱虫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劳作或野外作业需要时,应当注意做好个人防护,尽量穿长袖衣服,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尽量穿浅色衣服以便于查找有无蜱附着,不要穿凉鞋。

在裸露的皮肤涂抹驱避剂,如避蚊胺(DEET,只推荐2岁以上人群使用),可维持数小时有效。帐篷等露营装备可用杀虫剂浸泡或喷洒,如氯菊酯、含避蚊胺的驱避剂等。无论是在人体或动物体表,还是在墙面、地面发现蜱,不要用手直接接触,更不要用手挤破,要用镊子或其他工具夹死;如不慎皮肤接触被蜱挤破后的流出物,要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

一旦发现有蜱已叮咬皮肤,及时到就近的医院摘除。如就近没有医院,可用酒精涂在蜱表面,使蜱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夹住其头部轻轻取下,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伤皮肤,或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对皮肤做局部消毒处理,并随时观察身体状况。待有条件时去医院检查有无彻底摘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