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7月05日
本报讯(YMG全媒体记者 徐睿 通讯员 李亮 张丽 吕道远)往年,对于莱山区于家汤村的不少村民来说,都有这样的苦恼:想外出打工赚钱减轻家里的经济压力,又放心不下家中的老人和孩子。今年情况大不相同,莱山区将于家汤河河道修复工程作为“以工代赈”的试点工程,村民再也不用外出奔波了,家门口就可以实现就业。“街道和发改部门帮我们算了算,一年大概能增收15%以上,还不耽误照顾老人、孩子,区里这个事儿办得太好了!”于家汤村的村民对这样的状况很满意。
在家门口就能赚到钱,群众自然要“点赞”。这个让于家汤村村民津津乐道的“以工代赈”,是莱山区促进群众就近就业增收、提高劳动技能的一项重要民生保障措施。今年以来,莱山区在政府投资项目等重点工程中大力实施以工代赈,切实发挥“赈”的作用,放大“赈”的成效,帮助农村劳动力“打工不误农活、赋能美好生活”,实现“建一个项目、补一处短板、富一方群众”。
“以工代赈”的核心是要解决农村群众的就业问题,实现“村兴民富”。对于项目的选择必须要整体统筹,确保项目建成之后能产生实际作用,能给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让群众增收。为实现这一目标,莱山区建立了政府投资工程以工代赈用工机制,优先围绕市政路网、水利、农业农村、城镇建设等7大领域建立以工代赈项目库,以工代赈工程环节涉及投资超过两千万元,在确保工程质量安全等要求的前提下,实现以工代赈“应用尽用、能用尽用”。绘制《以工代赈流程图》,从部署推动、前期筹备、项目建设3个大的阶段,将以工代赈项目全过程图表化,为全面推广以工代赈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项目众多,如何顺利推进?找准切入点是关键。莱山区将院格庄街道于家汤河河道修复工程作为试点,先行先试开展以工代赈。项目谋划阶段,按照“能用人工尽量不用机械、能组织当地群众务工尽量不用专业施工队伍”的原则,确定用工环节、用工种类;项目设计阶段,邀请专家周密计算,提出可实施以工代赈的具体环节、施工日期;可研报告编制和批复阶段,向群众广泛宣传以工代赈的工作成效和劳务报酬的发放方式,让群众愿意干、安心干。目前,已有50人参与于家汤河以工代赈项目。仅仅这一个项目,就可以促进参与群众年收入增长15%以上。
“以工代赈”让广大农村群众看到了依靠自身劳动增收致富的希望。莱山区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以工代赈”,可以引导农民群众克服“等靠要”思想,调动农民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目前,莱山区建立了用工与劳动力“双向选择”机制,制定了年度重点项目清单和村居劳动力台账,可吸纳就业超过一千人次,通过政府牵线搭桥精准匹配用工需求,确保项目单位用得放心、农民群众干得舒心。
“以工代赈”事关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必须“赈”出实效。为确保这一措施落实落地、好事办好,莱山区创新实施了以工代赈“123”工作法,即“一张清单、两本台账、三方监管”:“一张清单”即以工代赈项目清单,明确项目情况、建设期限等要素;“两本台账”即建立以工代赈项目务工人员管理台账和薪酬发放管理台账;“三方监管”即建立由项目主管单位、街道、人社部门三方共管薪酬发放的闭环监管机制,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位。全过程开展以工代赈项目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作为项目竣工验收、审计决算的重要参考,确保真正带动当地群众增收。
“以工代赈”,带来的不仅是收入的增加,更是农民群众对用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决心。接下来,莱山区将深入总结于家汤河河道修复工程试点经验,科学评价以工代赈工作成效,进一步规范工作流程、拓展工程领域。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村庄规划编制试点工作,切实让更多群众参与到乡村建设的各个领域,用以工代赈项目留住人、发展人,努力在乡村振兴中实现群众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