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镇馆之宝

2023年07月07日

□张荣起

参观过大型博物馆、美术馆的人,常常会接触到“镇馆之宝”这种名称和物件。作为“镇馆之宝”的藏品,往往与年代久远、价值昂贵或稀世罕见联系在一起。然而年代不一定怎么古老,物件不一定价值连城,可同样是经过像大海里捞针一样来之不易,并具有深远的纪念意义和收藏价值的红色文化物件,也会成为“镇馆之宝”。笔者今天向读者介绍一宗亲身经历的事情。

2018年6月,栖霞市胶东抗大纪念馆(后更名为胶东抗大精神教育基地)开始筹建,启动伊始,筹建办公室就向全市各部门及乡镇、街道发出征集战争年代胶东抗大在栖霞办学8年所保留下来的诸如图片、教材及其它读物、证书、奖状、武器、背包、水壶、办公用品、茶碗、笔记本等物件的通告。通告张贴到城乡各个人员聚集或行经的显眼之处,然而,直到征集的时限为止,纯正的“抗大”物件,所获无几。

接下来,我们把目光向栖霞以外延伸,变布告征集为网上征集,同时组织人员外出走访、参观取经,到“抗大”涉足的周边县市图书馆、档案馆查阅资料,并在网上广泛联络知情人与红二代。这些举措确有效果,虽然纯正物件鲜见,但相关史料、线索、 “抗大”人及其后人写的回忆录、编著的书籍等边缘化资料收获不少。一天,组内徐汉广同志从组织部带回一宗抗大总校陈列馆寄来的馆报——《熔炉》,让大家学习。其中一个醒目的标题——《一座山,一所馆,一群人》映入我的眼帘,读后方知,建成于1999年4月的抗大陈列馆,位于当年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敌后总校所在地的河北省邢台县(市)浆水镇前南峪村的半山腰。该文所记述的就是该馆十几位年轻女宣讲员传承抗大精神、爱岗敬业的故事。文中提到“陈列馆展品428件。其‘镇馆之宝’是陈列在二楼玻璃橱柜里的24本抗大教材”。这24本教材显然属于纯正的抗大物件。文中说,“2014年,抗大陈列馆对展馆进行扩建,并组织员工寻找相关文物以丰富馆藏。赵乾荣和李瑞芳听说郭明臣老师搜集了许多抗大教材,就骑着电动车登门拜访。去一次,碰一鼻子灰。两人连去多次,连门都没能进得去。闭门羹背后有原因。在两人之前,曾有多人多次找到郭老师,希望郭老师出让抗大收藏品,并许诺善待藏品,顺利取得藏品之后,却少有人践诺。次数多了,老人伤透了心。后来郭老师去世,郭老师的爱人翟秀老人任凭后来的人讲得天花乱坠,再也不肯出让藏品。两人一次次被拒绝,却也没灰心,有时间就到老人家里,洒扫院子,帮着干些杂活。日子渐久,两人都没开口再提教材,老人却被两人岩石一样的倔强坚持打动,主动松了口:‘你们拿去吧。’”24本抗大教材,就是从拿到的40本书里挑出来的。“自此之后,保护好这些教材成为她们的工作内容之一,更成了赵乾荣的心头肉。连多年搭档的李瑞芳要对馆藏教材进行拍照整理,都得她亲手拿着。2016年,讲解员兼文物保管员的赵乾荣带着其中10本教材到国家图书馆进行交流展出。国家图书馆名誉馆长周和平对这几件展品给予很高评价。”

我被女宣讲员执著的精神和炽热的情怀深深打动,并暗下决心,一定要设法找到周吉玉老师捐献的那批抗大教材。当日中午饭后,我随意翻了一下放在写字台上的《文物》一书,一幅盖有周吉玉印章的毛泽东著作图片从眼前掠过,这些写于上世纪40年代的毛著,不就是当年周吉玉捐献的胶东抗大教材吗!一个意外的发现,使我心头一亮,有印章为证,按图索骥,距达到目的又接近了一步。《文物》一书,是2005年栖霞市政协编纂的第十一期文史资料,主编于法、摄影阎虹等。阎虹是牟氏庄园文物管理员,找到她,抗大教材不就可以尘埃落定了吗?

2019年5月9日上午,我们资料组包括《文物》主编、年近九旬的离休干部于法老人,再一次全员出动,在来自牟氏庄园的组员郭玮玮的引领下,与阎虹见了面。然而,按照庄园文物管理条例规定,文物库套有两把锁,进库房需持钥匙的两个保管员同时开启,赶巧那天另一个保管员有事外出,大家只能眼巴巴地呆在庄园之外干着急。最后由筹建办公室出面协调,经庄园主要领导人同意,才破例打开了库房。随着连体橱柜的依次开启,一个个惊喜也相继爆出。不仅盖有周吉玉或其他学员印章的抗大教材一一出现,当年的热门读物,如《胶东青年》《胶东大众》等书刊也成批显现。更出乎意料的是,当时校方编印的为数不多的校刊——《洪炉》,也原汁原味地保留下一本。《洪炉》是短时间内出版的油印期刊,网上有人称其为红色文化极品。经过一段时间的分类整理,领导研究决定,为发挥红色文物的教育作用,对口向纪念馆移交文物168件,其中包括胶东抗大教材在内的书籍共101件。

在栖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直接参与下,2020年8月29日,最后定名为胶东抗大精神教育基地的展馆建成运营,全馆展出文物800余件。作为抗大第一分校的一所支校展馆,不论是馆藏总量,还是称得上“镇馆之宝”的物件的数目与级别,来自全国各地的游众自会作出最精准而客观的评价。感谢抗大总校陈列馆那群爱馆如家的女宣讲员们,感谢那位以饱满的激情写出《一座山,一所馆,一群人》文章的作者与编辑们,要不是有他们,或许我们还是守着宝山不识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