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7月07日
□岳立新
如今,紧张的忙碌之余,越来越多的人把读书作为排压方式,让自己在喧嚣的都市里安静下来。在飘满墨香的图书馆,书此时已成为自己的良师益友。
的确,以书为友可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但有时候,我们也需要把书看作“敌人”。比如,在读晦涩难懂的书时,或读一本必须读却又不是自己感兴趣的书时,就要以书为“敌”。当然,以书为“敌”并不是与书保持一种敌对关系,划清界限、拒之千里,而是一种读书的态度。
宋代苏轼曾借《孙子兵法》中“八面受敌”来比喻读书。他认为读书如用兵,如果问题很多,就要各个击破,逐一把难点读懂读透。清代郑板桥也曾视书为“敌”,他把读书时发现的疑点或有争议的问题作为“敌人”设置的“堡垒”,努力攻破。
以书为“敌”就要思想高度集中,并具有和“敌人”拼个你死我活的气概。有了这种状态,读起书来就会勇往直前,让难题迎刃而解。以书为“敌”就要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不断观察“敌情“,研究对策,找出“敌人”的薄弱环节,然后各个击破,克敌制胜。这就要求我们端正态度、明确目标、重视方法,灵活运用多种手段来寻找突破口,以达到攻下“堡垒”的目的。
以书为“敌”就要正确运用时间,争取主动。比如饭后的空闲时间适合打“游击战”,周末的大块时间适合打“歼灭战”,而在规定的学习时间,则是集中兵力打“攻坚战”的好时机。
以书为“敌”就要重视“统战”工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群策群力消灭“敌人”。所有的工具书、辅导资料都要善于运用,并转化为自己的“战斗力”。身边的朋友也是我们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寻求增援的对象。
当然,以书为“敌”,还有很重要的一层意思,那就是勤于思考,敢于提出疑问,而不是书上讲什么就信什么。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时倘若人云亦云,被书本牵着鼻子转,就不仅有可能上当,而且不能将书本知识变为自己的知识、见解,毫无建树,充其量不过是个活“书橱”而已。正如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牟世金所言:“我近年读书,已成怪癖,打开书本,就如临大敌。”他读书时总是边读边在书上画红蓝两色的线条,那蓝线便是表示有疑问的地方。
有关《文心雕龙》注释的著作,向来是以范文澜本为权威的,但牟世金既尊重它,又不轻信它,从尊重历史、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出发,对其中存在的许多问题给予纠正。但是,“以书为敌”,并不是怀疑一切,目空一切,而是要使“敌”转化为“师”,从中受益。这样读书,读一次会有一次的收获和提高,即使有时看起来似乎白费了力气,但实际上也都有看不见的功效。
总之,以书为“敌”是一种心理强化的读书方法,它所强调的是不怕困难、敢于挑战的学习态度,如运用得当,必将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