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7月21日
李凤梧与苏氏在故居合影。
李凤梧日本留学时的照片。
李凤梧墓。
李凤梧故居。
□张荣起
李凤悟、谢鸿焘、栾钟尧、于洪起被称为“同盟会栖霞四君子”。他们在辛亥革命烟台起义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几年经过对四君子事迹的全面调查和考证,有了些新的发现和收获,尤其是关于李凤梧的史料,有了新的突破。近期,在李凤梧的故里栖霞市泽头村,在党支部书记李金海的引荐下,我们与李凤悟的孙辈李忠、李仁、李惠民、李孝、李辉等知情人一起召开了座谈会,查阅了李氏宗谱,瞻观了李凤悟故居与陵墓,随后整理成文,供关注李凤梧事迹的读者参考。
农家子愤世嫉俗寻求救国路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通了五座城市为通商口岸,动摇了满清政府长期闭关锁国之策,让已步入资本主义的外国人闯入中国自由贸易。不久,中国面临着被世界各国瓜分的危机。1861年,烟台也在山东首先被迫开埠,17个国家先后蜂拥而入。沉睡的中国人民终于被惊醒,“反封建、图自强,学科学、倡民主”之类的呼声此起彼伏,不仅震动了城市,也波及到山乡栖霞唐家泊镇泽头村。
生于泽头村的李凤梧自幼胆识过人,行侠仗义,敢发议论。“清制不革,中华不兴”这句话,他常挂在嘴上。面对满清政府丧权辱国、屈膝媚外的国策,李凤梧怒火燃烧,常以“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来抒发抱负。一日,他与赶牲口的同伴行于途中,又议起“清廷腐败,国亡无日”的国事,李凤梧又怒不可遏地说:“大丈夫岂能老为人执鞭,只图一家一室之温饱!请你等将我的牲口带回,我要考洋学堂、寻求救国救民的路去。”从此李凤悟离家到了登州,后中秀才,得官费东渡日本,留学东京高等警察学校。一次学校组织参观日本侵华战利品展览,李凤梧暗下决心:“不雪此耻,誓不罢休。”适逢孙中山先生在东京创立同盟会,李凤梧在于洪起的引荐下,很快认识了谢洪焘、马肃贞夫妇、栾钟尧及黄县籍的徐镜心等胶东优秀学子,并同期加入了同盟会。自此他心明眼亮,动力倍增,矢志“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为己任”。除在校专攻警政外,还积极参与校外的各种集会、编译书刊等社团活动。1905年底,谢鸿焘、马肃贞夫妇因不满校方对中国留学生的无理限制,应秋瑾的呼吁提前回国,李凤梧为寻求强国之道,留校继续学习,有时也往来于日本、烟台之间,联络国内外同盟会会员及有识之士,鼓动反清宣传活动。
烟台举义,舍身忘我摧枯拉朽
1907年,李凤梧在日本学成回国,立马投身于反清革命舆论工作。翌年,他在烟台与同盟会好友丁训初、齐芾南等合伙创办了《渤海日报》,并以报纸作平台,秘密作“推翻满清腐朽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的宣传。其时,先期回国的同盟会员谢洪焘、马肃贞夫妇等创建的东牟公学和端本女校正办得风生水起,以两校为联络点,全国各地的同盟会员穿梭般地出入烟台,李凤梧也到东牟公学兼课,传授警察知识。谢洪焘等同盟会员则借《渤海日报》的平台,发表针砭时弊、鼓吹革命的文章,当时两校一报在北方为辛亥革命的舆论工作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好景不长,由于两校的目标太大,很快被清廷所注意,“缉拿乱党,惩办首恶”的阴风四起,谢鸿焘被迫携妻女外地避难,《渤海日报》也只能转入地下,秘密发挥作用。
1911年10月10日夜,武昌起义爆发,李凤梧应同盟会之命,与栾钟尧、丁训初、王耀东、杨新亭、宫锡恩等在《渤海日报》馆一起密谋烟台举义方略,并与清政府驻烟台的陆、海军警中的同盟会员、同情革命者秘密联系,约定举义时间、做好相关准备。1911年11月12日,在烟同盟会人员及支持革命的各界人士,齐集毓璜顶东路的百货商店(谢鸿焘所创秘密活动点),推举栾钟尧与杨锡盛为正副指挥,约定鸣枪为号,当晚10时整,各操自备武器,无器可操者,就以布缠笤帚疙瘩当匣子枪,茶杯、苹果裹布充手雷,蜂拥而下,直扑道署衙门审判庭,高举火把,联络内应。宫锡德、宫树藻等见火起,即出迎革命党人。革命党人进入海防营,迫使董宝泰率部响应革命。接着起义军兵分五路,分头向道署、警厅、电报局、邮政局和大清银行进攻。书有“同胞速举义旗,帮助民军逐出满清”的彩色传单满天飞,口号声、在铁桶里燃放的鞭炮声震天,道台、警厅总办闻风而逃,五处很快被起义军占领。其余清军头领逃亡的逃亡,倒戈的倒戈,海军练勇营及水师学堂也顺应形势响应革命,一夜之间,举义告捷。
义军又西进福山县城,旋即光复。为防止济南方向的清军驰援,1912年1月,栾钟尧、李凤梧等又组织起30余人的精干队伍,攻打登州与黄县。在攻打黄县城遇阻后,又以率先起义的十八勇士为骨干,组成精锐小分队。李凤梧任小队长,他英勇争先,奋力拼杀,打开了城东门。之后,李凤梧、栾钟尧、丁训初、王耀东、杨新亭、宫锡德、肖仕生、孙锡纯被称为“八大金刚”。
烟台辛亥革命,举义快,伤亡少,战绩显赫,名声远播。然而,由于经验不足,虽然在烟台摧毁了满清政权,却被自天津赶来的“舞凤”号军舰管带王传炯所欺骗,推其做了临时军政府司。王传炯掌权后,倒行逆施,差点葬送了革命成果。革命党人遂推栾钟尧等赴上海求援。关键时刻,同盟会山东主盟人徐镜心回到烟台,凝聚了众心,上海又派胡瑛北上为山东大都督,正式成立烟台军政府,李凤梧被任命为财务司司长,后改派驻坊子外交特派员。
遭通缉,涉危历险终圆夙梦
正当形势大好之际,1912年3月,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当上民国大总统。1913年,袁世凯悍然发动政变,到处捕杀革命党人,烟台陷入乌云笼罩之中,到处张贴“凡捕一名革命党人,一两人肉奖一两白银”的榜文,清政府的顽固势力也死灰复燃,大搞复清拥袁活动,致使革命陷入低潮。李凤梧受沪督陈其美之委托,赴河南组织讨袁。他化妆成客商模样,却被袁世凯的暗探识破了。为了甩掉暗探,他行经青岛,躲进日本人经营的大粮店,机智地用日语与女老板交流,老板会意,巧妙地将他装进粮包,推进粮库,躲过了五位追兵的搜查,得以保住性命。第二天,李凤梧在女老板的帮助下,办了赴大连的船票,扮作死尸卷在席筒中,由雇工拉出了警戒森严的中山路,直奔大港码头。码头到处是密探、巡警与大兵,李凤梧发现有人跟踪,立马抓起一把煤灰,擦了擦脸,伪装成船夫,大摇大摆地上了客船,躲开了第三次检查。一声汽笛长鸣,客轮起航,追兵被甩在了码头上,李凤梧再一次脱险。
大连同样笼罩在腥风血雨中。在死亡线上奔波的李凤梧流浪街头,一度以乞讨度日,饿极之时,吃过破棉花,吞过旧被褥。两年后,忽有李凤梧饿死大连的消息传回家乡,他的四弟李绍荣立马乘帆船,颠簸了五天四夜,到大连遍访登州老乡,终于找到线索。兄弟见面,抱头痛哭了一番。李凤梧说:“袁世凯很快就会灭亡,出头之日不远了。”李绍荣回家卖了一亩地,把钱寄到大连,使李凤梧与妻子苏氏渡过了难关。
1916年6月,袁世凯死了,革命形势峰回路转,李凤梧被调回南京,派到禹城当了两年县长。他尽职尽责,肃匪灭盗,招回外流百姓,维持社会治安,百业复兴,受到百姓的爱戴。1918年复回南京,进民国高等学府深造。1919年,北平爆发“五四”爱国运动,他挺身而出,积极发动南京师生,声援北平爱国运动。1920年李凤梧结束学业,重回烟台,除继续以报社为平台联络各县爱国志士、宣传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政策外,更关心地方公益和教育事业,发现因战乱、饥饿,许多孤儿无人抚养,便出面建立起恤养机构——广仁堂,自任堂长。1922年,某教会学校学生因参加爱国学潮被学校开除,纷纷求助李凤梧。李凤梧说:“外国人能在中国办学,中国人为什么就不能办自己的学校?”于是创办了先志中学,自任校长,接纳了被开除的学生。因经费不足,他曾回家卖掉继父分给自己的5亩土地。1924年,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后,李凤梧又奉调回南京,出任国民政府书记官。李凤梧有胆识、有担当,供职期间恪尽职守,抗御外侮,抵制洋货,尤其标有日、德、英的洋字百货,严加审理。遇到鸦片商,立即配合警方没收、查办,毫不姑息。为此,他得罪不少人,也作出不少牺牲。1933年,李凤梧积劳成疾,因高血压引起中风,经国民政府批准,回老家泽头村调养。
晚年负恙,依然关注家国事
李凤梧居家休养期间,仍与烟台老同盟会会员保持密切联系,友情不减当年,是乡间德高望重的人物。每当政局有变,登门求教者络绎不绝,李凤梧从不卖老,诚恳接待。晚年,蒋介石一系列的反共、反人民活动,他不堪忍受,严加揭露批判。1934年前后,莱阳县中共党员梁岐山随其兄梁凤山到栖霞唐家泊、泽头村一带,以打短工为名开展党的地下活动,在周边村庄发展了一批党员。不久,风声暴露,国民党地方组织实行清乡,逮捕了好多党员和进步青年,李凤梧得知后,带病坐軕子进城,会晤县长朱景文,提出与他一起提审、过堂。他让在押人员一一伸手,见个个满手老茧,转身对朱景文说:“你看到没有,他们明明是出苦力的庄稼汉子,怎么能是共产党员?共产党的领导人是陈独秀,大知识分子,他们才深知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这些大老粗懂得这些吗?”朱景文频频点头,当天将在押的9人全部释放回家了。
1936年农历9月9日10时40分,李凤梧病危,经过医治无效,与世长辞,享年69岁,暂厝于泽头村北李氏老茔。殡葬期间,南京行政院、济南省府主席、青岛市长沈鸿烈等诸多部门或名流,均有唁电、挽联或来人吊唁,并拨来800银元作殡葬费。
李凤梧先后娶傅、苏两房妻子,均未留下一男半女,年近半百,收留东孙家村一个自幼失去父母、受人虐待的14岁少女孙云为养女,取名李天真,视若己出。根据传统习惯,过继四弟李绍荣之子李天志为嗣子。李凤梧用左手执笔书写的过继单,见过的晚辈至今还依稀记得其大概:“吾奔走革命四十余载,屡罹祸患,每当危急时,均有胞弟绍荣挺身而出,救急于一悬。故将部分财产(房屋、土地数目)过继到绍荣弟长子天志名下,日后如有不服者,可令吾妻苏氏令阁携吾子得志持此据到当地政府评理。立据人 李凤梧(章) 经办人 于洪起 李恒久”。正是这份过继单,使晚辈们知道他们这位苏氏奶奶的名字为苏令阁。
李凤梧晚年由苏氏陪伴左右。1947年国民党反动派大举进攻胶东,因家藏共产党员牟福乐戴大红花的照片,被还乡团所迫,苏氏到李凤梧墓前喝药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