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绿水青山”间

2023年07月24日

余村村口的石碑。

YMG全媒体记者 慕溯 摄影报道

编者按

二十年前,浙江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推动万千乡村的美丽蝶变。二十年后再回眸,“千万工程”不仅改变了浙江村庄的风貌,重塑了当地农民的命运,更探索出一条乡村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路径,打造出一份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样本。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7月3日-7日,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牟树青带队赴浙江省杭州市、嘉兴市、湖州市,走进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看乡村巨变、听历史回响、探时代脉动,认真考察学习浙江推进乡村振兴的好经验、好做法。

今起,本报推出“值此青绿·浙江推进乡村振兴一线观察”系列报道,系统梳理浙江实施“千万工程”的思路路径、战术打法和经验成效,为烟台更好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烟台篇章提供借鉴。敬请关注。

山水竹韵,四时茶香,只此青绿,往而迟归。

行走在浙江乡村,一幅新时代《富春山居图》铺展开来。

2003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亲自出席全省“千万工程”启动会,亲自部署从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入手,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要把‘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作为推动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基础工程、统筹城乡发展的龙头工程、优化农村环境的生态工程、造福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

20年间,浙江乡村始终铆着一股劲儿,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从生态宜居、治理有效,到产业兴旺、生活富裕,不断积小胜为大胜。

——“1万个”已推广到所有行政村;

——浙江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38年居全国省区第一;

——村级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占比过半;

——城乡居民收入倍差20年来从2.43缩小到1.90;

——打造出了“中国网店第一村”“中国生态第一村”“中国第一农民画村”等全国样板……

一以贯之,浙江逐步探索出一条贯彻新发展理念、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科学路径。

2018年9月“千万工程”荣获联合国环保最高奖项“地球卫士奖”,颁奖词认为:“这一极度成功的生态恢复项目表明,让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行,将产生变革性力量”。

正值“千万工程”实施20周年,7月3日-7月7日,烟台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牟树青带队赴浙江杭州、嘉兴、湖州等地,走进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看生态、聊产业、话治理,学习好经验、好做法,为烟台更好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烟台篇章提供借鉴。

破立

科学理论指引下的“美丽转身”

天目山北麓,有一座“顶流”乡村——安吉县余村,这里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源地。

在余村村口,矗立着一块写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石碑,往来游客纷纷驻足留影;不远处,全国首座零碳建筑“余村印象”炫酷新潮,引来众多游客参观。

“这座建筑是由化工厂改建的,造型像一把钥匙,寓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是一把金钥匙,破解了余村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困惑。”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村党支部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汪玉成说。

从化工厂,到“零碳建筑”,余村如何完成绿色生态的华丽转身?

原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因为拥有优质的石灰岩资源,余村的“石头经济”风生水起,全村一半以上的村民围着石头转。可在这条致富路上走过一段时间之后,留给人们的尽是“灰色记忆”:山体破坏、流水浑浊、草木无光。村民的腰包鼓了,余村的环境却变糟了。

2003年,“千万工程”实施,以整治环境“脏乱差”为先手棋,浙江全域推进农村环境“三大革命”。借着东风,余村停掉矿山,关掉水泥厂,山青水清的余村又回归视野。但村集体收入一下从300多万元缩水到20万元,村民增收希望变得渺茫起来。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到余村考察,在村会议室里听取工作汇报,对村里关闭矿区、走绿色发展之路的做法给予了高度肯定,并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述。这也为余村的发展“定了音”。

在科学理念的指引下,余村修复冷水洞水库,复绿矿山,完善基础设施,美化庭院,大刀阔斧整治村庄环境。如今的余村,竹海摇曳,绿水逶迤,已形成美丽宜居、田园观光、生态旅游和环村绿道“三区一环”的空间布局,有限的村域空间将生产、生活、生态有机融合,合理“包裹”,俨然已从曾经的“山是秃头光、水成酱油汤”变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生态好了,“金山银山”就来了。2022年,仅4.86平方公里的余村,接待游客70万人次,村集体收入突破1300万元,“美丽生态”无疑成为余村的一张金名片。

像余村这样实现“美丽转身”的乡村,在此次走访中俯拾皆是:莫干山脚下的五四村拆除15家生猪养殖场,清理违章建筑超2万平方米,实现了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丽生活“三美融合”;从砍树烧炭阵痛中走来的桐庐县芦茨村,封山育林后向“长期美”转变……“千万工程”的实施,让村生活污水治理覆盖率100%,农村生活垃圾基本实现“零增长”“零填埋”农村卫生厕所全面覆盖,森林覆盖率超过61%,浙江成为首个通过国家生态省验收的省份,农村人居环境测评持续位居全国第一。2022年,全省美丽乡村覆盖率达到93%。

探索

在“留住”和“守住”间寻找最优解

留住了绿水青山,就守住了千番景。从环境入手,如何平衡好“留住”和“守住”,浙江始终紧盯“山水”,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一路探索,一路实践,寻找最优解。

7月,正迎来富春江开渔。因江鲜节“破圈”的富阳区东梓关,码头上渔船攒动,迎接丰收。而曾经,这里却因纸而富。作为“造纸之乡”的富阳,借江水“红利”,高峰时有400多家造纸厂,造纸业创造了富阳GDP的四分之一。随之而来的是污水横流,空气污浊,“富春山居图”被“压榨”成“穷山恶水”。

以治水为突破口,浙江2013年起全力推进“五水共治”工作,实施了“清三河”、剿灭劣V类水、“五水共治”碧水行动等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东梓关随即开展了小微水体治理样板创建,针对东梓关长塘原先浮萍垃圾漂浮、水体浑浊不清的情况,村内通过清淤提标治理、水底微动力供氧、水系联通富春江和建立水草鱼动态平衡等措施,使池塘面貌焕然一新。鱼翔浅底,小微水体也成为了村民们的“幸福池”。 (下转第六版)

(上接第一版)眼下,余杭区径山镇小古城村的晚稻生长正盛。一处处“方块田”,改写着“补丁田”的历史。

浙江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人均耕地面积仅0.3亩,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对浙江来说,每一分土地都很重要。2018年,以乡镇为基本单元,浙江省启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从保护耕地出发,浙江全域开展土地综合整治,改善农村生活、生态环境,为农业农村提供发展空间。

今年,径山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完成验收,小古城村经过耕地功能恢复,村里又新增了520多亩耕地,每年可为村里的“米袋子”增加粮食60多万斤。

去年,浙江省又发布了《关于跨乡镇开展土地综合整治试点的意见》,乡镇之间全要素共同整治开发。

此次到访的德清县,就拥有全省首批跨乡镇试点项目,布局形成了城镇有机更新及低效用地再开发整治单元区、独立工业集聚提升整治单元区、粮食生产种植提质提标整治单元区等多片区,从整治迈向整合,打破乡镇“单打独斗”的局面,实现耕地质量提升、生态改善、布局优化。

“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浙江从优化空间布局,实施全方位生态管控,实现县、乡、村三级生态建设规划全覆盖,到建立健全“治水治气治土治矿治违”区域环境综合治理机制,创新落实“河道五长制”,率先推行三级“林长制”,全面统筹“田长制”“路长制”,坚决扛起保护美丽环境第一责任,构建生态文明新秩序。

未来

向绿而行中的“4.0乡村”

“双碳目标”之下,“低碳”是“绿色”的另一个代名词。乡村作为低碳发展的“潜力股”,如何向绿而行,浙江乡村给出参考。

324片光伏瓦、126片光伏板向阳静卧,3座风车叶片迎风转动,1处模块化地源热泵提取换热……这样颇具科技感的村庄,你想住吗?位于嘉善县的竹小汇双碳聚落,可以实现愿望。

“每年建筑总耗电可达118万度,建筑屋顶光伏发电量每年达120万度,村落能源实现自给自足。此外,村落内电动汽车总耗电每年约10万度,而风力发电加上屋顶之外的光伏设备发电量每年约10万度,用电和发电完全平衡,最大限度减少固液废物产生,为示范区‘无废城市’建设提供了先行实践经验。”站在一座白墙黛瓦的小房前,竹小汇双碳聚落工作人员正介绍这处“零碳聚落”的威力。

嘉善县位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先行启动区的核心位置,围绕示范区打造“生态优势转化新标杆”“绿色创新发展新高地”的战略定位,嘉善以良好的生态优势,围绕“双碳”目标,探索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嘉善通过对腾退村落进行有机改造,引入生态科研机构,按照绿色建筑三星标准建设,注重建筑节能科技的运用,竹小汇就是其打造的一座‘近零碳’创村落。”该人员介绍。不仅如此,嘉善还在探索水下碳汇。祥符荡191万平方米的水下森林,每年可减少约7700吨CO_2释放(约3000吨标准煤燃烧释放的CO_2量)。按照1棵树平均一年大约可吸收18千克的CO_2来核算的,相当于这里种植了约42.7万棵树。

这样的“4.0乡村”,也实实在在落地到了村居生活之中。

作为全省首批低(零)碳试点村,杭州市余杭区径山村做足了人居减排、农旅降碳、森林增汇三篇文章,发展低碳径山茶产业、布局低碳示范场景、普及低碳节能理念知识,全力打造全民生活低碳、全程旅游降碳、全域生态固碳、全面协同治碳的特色低碳共富旅游强村。

漫步径山,低碳元素遍布周遭。

——低碳出行场景通过村内主要路线,采取自驾、接驳车和新能源接驳车的排碳对比,倡导村民和游客采取步行、骑行、公共交通的绿色出行方式;

——低碳民宿场景将径山村54栋民宿的用电数据进行采集,再结合建筑面积、入住人数、空调形式等维度进行总能耗、人均能耗、排碳强度的比较,评出最佳低碳民宿,并推广其低碳措施;

——无废降碳场景以智能垃圾房为样本,获得农户垃圾分类的参与度、各类垃圾的占比和预警信息,更好地进行无废降碳的管理和运营。

这一切,都通过能效管理云平台系统,将多能互补、用电监测、智能照明、空调自控、环境监测、碳排放分析等进行统一集成,为径山的未来乡村低碳建设提供了数字化支撑。

时间,重新定义了“浙江乡村”。

“千万工程”20年,一条条绿道串起山水田园,一池江水滋养着生态家园,一栋栋乡村建筑传递出未来乡村的魅力。

当前,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浙江,乡村巨变还在继续,一幅“千村向未来、万村奔共富、城乡促融合、全域创和美”的美丽画卷还在铺展,“富春山居”的生活,正由浙江这扇窗口,展示着中国的乡村之美,走进千万人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