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要扪心“三问”

2023年07月24日

□姚凤辉

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保证。共产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要经常自省“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事业观和群众观,时时处处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实际行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实现伟大梦想贡献力量。

一问“我是谁”,强化公仆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世界观决定着人生追求与价值取向,具有“总开关”“总闸门”的作用。党员干部只有首先认清“我是谁”,才能始终摆正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牢记公仆身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树牢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牢记公仆身份,就是要让党员干部找准角色、明确职责,充分认识到无论官有多大、权有多重,都是人民的公仆,都只有为人民服务的义务,没有自己特殊的权利。

树立公仆情怀。“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是焦裕禄精神最深厚、最鲜明的品质,也是人民给予他最朴实、最真挚的褒奖。党员干部要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做焦裕禄式的好党员、好干部,深刻体会这种爱民之情、为民之责,始终怀有一颗对人民群众的赤子之心,恪尽职守做好人民的勤务员。坚持公仆标准。公仆意识强不强、与群众的关系正不正,是检验党性的试金石。要对照公仆标准,用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有力武器“洗洗澡、治治病”,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进一步解决好世界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进一步补好理想信念这个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

二问“为了谁”,强化宗旨意识,树立正确的事业观。任何一个政党都有自己的方向目标和价值追求,为谁立命、为谁谋利始终是一个根本性、方向性问题。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实现人民解放和幸福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融入全党的奋斗实践中。党员干部的事业取向要自觉融入这一方向目标和价值追求,着力解决好“为了谁”的问题,始终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

在思想观念上站稳群众立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在思想上筑牢宗旨意识、站稳群众立场,才能自觉自愿、发自内心地服务群众。要深化思想认识、强化理论认识,不断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实践自觉,切实以更加高度负责的态度和满腔的热情去服务群众、为群众谋幸福。

在事业追求上站稳群众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事业观,就是为人民利益不懈奋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懈奋斗。”任何离开党和人民事业搞所谓“个人名利”“个人奋斗”的行为和想法,都是与此格格不入的。党员干部要把求真务实作为实现政绩的基本途径,把维护群众利益作为追求政绩的根本目的,把科学发展作为衡量政绩的主要标准,真正将个人追求和价值融入为党和人民奋斗的伟大事业之中。

在履职用权上站稳群众立场。党员干部工作上要大胆开拓,用权上要谨慎而行,常怀敬畏之心、戒惧之意,自觉把权力行使的过程作为为人民服务的过程,充分发扬民主,主动接受监督,真正做到为民用权、公正用权、依法用权、廉洁用权。

三问“依靠谁”,强化党性意识,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历史实践证明,充分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紧密团结群众,是党的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解决好“依靠谁”的问题,关键是在思想上牢固确立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在工作中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方法。

尊重群众首创精神。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改革开放45年来,社会主义实践和认识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无不来自群众的创造和推动。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把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作为一种执政能力,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作风,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为推动改革创新、科学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汲取群众智慧营养。古人说,“上山下水问渔樵,要知民意听民谣。”这里的“民谣”就是民意民情和人民智慧。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创造力,思路在群众中、办法在群众中、希望在群众中。党员干部要甘当“小学生”,到群众中拜老师,虚心向群众求教,将民情民意和新经验新办法吸纳、充实到工作中,真正凝聚起群众的智慧和力量。

坚持由群众评判。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想事情、做工作的根本衡量尺度,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真正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将评判的标准和标尺交给群众,坚决避免自说自话,避免群众“被满意”“被代表”,真正让群众能说话、说得上话、说话管用。

(作者单位:烟台交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