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7月26日
从2003年到2023年,20年的时间,浙江深入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从生态宜居、治理有效,到产业兴旺、生活富裕,不断积小胜为大胜,不仅改变了浙江村庄的风貌,重塑了当地农民的命运,更探索出一条乡村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路径,打造出一份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样本。
浙江之所以能深刻重塑农村人居环境,勾勒出乡村振兴的“中国方案”,关键在于在“千万工程”的指引下,始终扎根人民、一以贯之、因地制宜、与时俱进。
“千万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始终以人民为中心,特别强调要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广泛发动农村群众参与村级公共事务,激发农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解决了农业农村发展最迫切、农民反映最强烈的实际问题,从而得到农民群众的积极支持和踊跃参与。例如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小古城村的“樟树下议事”,“村里的事情大家商量着办”,营造了共建共治氛围。还有温岭的“民主恳谈”、宁波的“村民说事”,到桐乡的“三治融合”等;从最初“要我建设美丽乡村”,到“我要建设美丽乡村”,焕发了共建共享的生态自觉,成为推动村庄治理和发展的不竭动力。
乡村发展,并非朝夕之事,更没有标准答案。在走访过程中可以看到,无论是从“四无村”发展起来的安吉县鲁家村,还是曾经“因纸而兴”又在破立之间寻找到发展新业态的富阳区,浙江都从乡村发展的阶段性和乡村区域的差异性出发,深入基层、立足实际,结合地方发展水平、财政承受能力、农民接受程度等,鼓励村集体和农户按照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不搞一刀切,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类施策,共同绘就天蓝、地净、水清的乡村底色。
“观念一变天地宽”,浙江实施“千万工程”始终坚持新发展理念,与时俱进创新工作机制、转变工作思路,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位于嘉善县的竹小汇双碳聚落探索的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充满科技前卫感;全省首批低(零)碳试点村杭州市余杭区径山村发展低碳径山茶产业、布局低碳示范场景、普及低碳节能理念知识;湖州市安吉县依托百万亩竹林134万吨碳汇资源,创新推进竹林碳汇改革等等,培育“美丽乡村+”农业、文化、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推动田园变公园、村庄变景区、农房变客房、村民变股东,以“美丽乡村”带动“美丽经济”。
真抓实干,久久为功,浙江实施“千万工程”始终坚持首创精神、变革精神和工匠精神,发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精神,紧盯一个目标不动摇不折腾,善于挑担子、敢于负责任,出实招办实事,做民心工程、民生工程,在希望的田野上,汇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让希望的田野更加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