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8月01日
YMG全媒体记者 秦菲 通讯员 杜晓晴 张璨
八一军旗,高高飘扬;戎装虽卸,军魂犹在。
96年来,人民军队历经硝烟战火,一路披荆斩棘,付出巨大牺牲,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的胜利,为党和人民建立伟大的历史功勋。英雄模范永远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伟大精神永远是时代最自觉的追求。
一朝赴戎,终生为国。全市近30万退役军人中,目前仍健在不少参与过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解放战争的老兵。步入新时代,“退役不褪色”的信仰继续锻造军魂。烟台退役军人注册19443个市场主体占全市市场主体近2%,为地区发展贡献铁血军魂力量。
在烟台,从来就不乏“军魂”的印记——
94岁的特等功臣马维华,依旧记得抗美援朝战争那段峥嵘岁月。1951年6月21日随中国人民志愿军20兵团从安东过江入朝参战,马维华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7军200师599团8连政治指导员。“那天敌军两个炮兵群的36门火炮,突然朝着我方阵地袭来。炮弹一发接一发袭来的同时,还有4架敌军飞机迎面而来,进行低空扫射。”马维华仍指挥连队浴血奋战,一次又一次打退敌人进攻,歼敌360余人,力保阵地不失,直至志愿军恢复战线,全连仅剩21人。
战后,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给马维华记特等功,给连队记集体一等功,授予马维华所在第67军200师599团8连“马维华钢铁连队”称号,马维华老人也是目前在世的唯一一位以自己名字命名所在部队的战斗英雄。
“越是战争惨烈的地方,越是需要去记录的地方。”1950年11月12日,仍是90多岁老兵孙佑杰记忆犹新的日子。这一天,他乘着军运专列,越过山海关,抵达安东市(今称丹东),随27军第一梯队79师进入临江,夜行军跨过鸭绿江到达中江镇。
冰冻的土豆裹腹,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作为一名“战地记者”他穿行于各师、各团之间,把目光对准身边的战士,为《胜利报》贡献了《同归于尽的幸存者》《九昼夜》《鱼水情深》等多篇战地一线新闻。
从朝鲜战场归来,他的心却不曾离开鸭绿江。70多年间他笔耕不辍写下《鸭绿江告诉你》《耄耋之年再出发》《胶东老兵战地情》《红色基因代代传》……高高摞起的著作中,分明有一种精神在流淌。多年来,他的身影一次次出现在中小学课堂,出现在各种座谈会上、报告厅里。他从不把这些活动邀请看成负担,只要有时间,他都欣然前往。“我不去讲谁去讲?”这是孙佑杰最常说的话。
93岁的老兵王程远,是“奇袭白虎团”战斗的亲历者,也是第一个用文字记录下整个战斗过程的记录者。1951年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他踏上抗美援朝战场,先后两次命悬一线。说起朝鲜战场,他记忆最深刻的是部队攻打五峰山时一系列化装侦查、夜袭、穿插,歼灭了李承晚的“首都师白虎团”,“那面画着虎头的团旗,现在一闭上眼就能看到。”王程远回忆。他写下《为了祖国打上五峰山》的报道,完成6万字的报告文学《奇袭白虎团》。 退休后,王程远继续发挥余热,历时两年编修20多万字的《宁海镇续志》一书,并义务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传承红色文化。
“魂者,器物之统摄也”。从战争年代走来,人民军队经历血与火的洗礼,与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史相伴而生,打出一个亮堂堂的新中国。
岁月时过境迁,精神薪火相传。
从2019年至2023年,烟台市先后召开4次“最美退役军人”发布仪式,累计表彰91位先进个人。
“部队培养了我,在富民兴村的路上,在扶贫攻坚的路上,我这个老兵希望可以为党、为村里的百姓多做一些事”“烈士的事迹不能被遗忘,我所肩负的不仅是党和国家,也是时代和人民的重托”“每当我看到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需要救援时,我都会用专业的技能和装备,用我20年安全工作的经验实施救援,以确保所有人的安全”……近年来,无数烟台退役军人在岗位上默默奉献,他们中有走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一线的“兵支书”,有为烈士守灵、寻亲的老兵,有公益参与应急救援搜救的队长……
一个个温暖人心的故事、一个个感动港城的名字,他们的家国情怀、奋斗精神,为全社会树立了榜样。
有人追问,这个时代,为什么需要传承“军魂”精神?答案就在这些闪亮的名字里。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民生保障到就业创业,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时代传承的“热血军魂”和“老兵风采”。
初心不改,光辉依旧。每一城万家灯火,都有退役军人的温暖守护。
军魂永驻,谱时代赞歌。乘着新时代的浩荡东风,广大退役军人赓续传承红色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