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活动三换会标换来什么

2023年08月12日

□ 张铁鹰

应邀去参加某镇举办的活动,前后不足一小时的活动进行过程中,主席台上方电子屏幕显示的会标,换了三次,每次更换后,都有人立即拍照。笔者对此现象早有见识,心下并不感到奇怪。只是觉得,这样的形式主义,实在是要不得。

一次活动,何以要换三个会标?因为对活动进行“拆分”,“一石三鸟”,再将活动开展情况发到政务APP上,可带动政务APP点击量增长。至于这样做收到什么实际效果,主办方未予考虑,其关注点在如何提高政务的APP活跃度,如何完成“指尖上的点击任务”。

一场活动三次换会标,并非主办方的本意,其“疲于应付”的无奈,也值得同情。而且,它告诉我们,“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真的已经成为基层单位的负担。

基层单位开发政务APP,可以提高行政工作和为民办事的效率,也利于收获反馈并及时改进。不过,走样的APP,不仅没有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反而空耗行政资源;而动辄对其点击量进行考核、对活跃度进行排名的做法,又使得基层单位在“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上级不注意”的心理驱使下,“自我加压”式地“化整为零”,以免考核时“不好看”。

形式主义催生的工具型政务APP,已经偏离了服务的初衷,而“炫绩”式信息发布,又降低了数字化的社会功能。要杜绝这种现象,基层单位当然要牢固树立服务观念,可考核的方法也要改变。不以APP点击量论“优劣”,不让“干得好不如晒得好”有市场,就必须在推进数字化服务中,让基层不陷于“互联网政务”而难以自拔,不因“为了形式而形式”。只有不单纯以“点击量论英雄”,才能消除“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群众反感的“一次活动三换会标”现象才能不再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