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体育模式 厚植人才沃土

牟平区教育体育局探索“体教融合”之路

2023年08月15日

学校体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基础性工程,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和体育强国的重要工作。近年来,牟平区教育体育局尊重学生成长规律,注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积极探索“体教融合”之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大课间,随着活动音乐的响起,学生快速有序地集结在操场上,精彩的武术训练、韵律感十足的体能操、重拾儿时乐趣的皮筋操,还有帅气十足的篮球社团活动,使整个操场瞬间成为欢乐的海洋……如今,这样的课间活动场景已经是牟平区中小学校园里的“常规操作”。一到大课间,各中小学校的学生们到操场上做操、运动,一张张小脸透着健康和自信。

近年来,牟平区全力抓好阳光体育活动,推行大课间刚性化管理制度,在大课间设计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项目,满足不同学生的多样化锻炼需求。在该区第二实验小学,“体育器材超市”时时开放,平时锁在器材室里的球类、跳绳、哑铃等,可以任意被学生取用,不仅激发了他们的锻炼热情,更在无形中深化了诚信教育理念。除此之外,该区教育体育局还抓住“双减”契机,不断丰富课后服务环节的体育活动内容,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和效果。下午4:30至6:00,全区各中小学校的绿茵场上,一个个跑动、跳跃的身影构成了独特的校园风景。该区教育体育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坚持体教融合,是回归教育本真、尊重教育规律的体现,在推动学校体育活动的同时,也带动了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全面发展。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拔节育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培育,深化“体教融合”不能做表面文章,踏踏实实做好基础才能真正出成效。在牟平区第十三届全民健身运动会暨2023年牟平区中小学阳光体育节上,除了运动特长生,不少普通学生也参与其中,一展风姿。这一现象的产生,正是该区教育体育局对运动会模式改革的成果。他们转变“重竞技、轻健身”的传统观念,将竞技类运动会改为竞技运动会+体能测试+特色体育联盟,运动员由推选制改为学校推选+教体局抽选制,既让专业能力强的学生有舞台,也让更多的普通学生参与其中,在亲身参与中感受输赢,助力学生心理成长,正确看待得失。

构建精准选培机制

为体育人才插上腾飞的翅膀

2012年,伦敦奥运会,在女子75公斤级比赛中,牟平籍运动员周璐璐以破世界纪录的333公斤总成绩夺得金牌;2021年,东京奥运会上,牟平籍运动员刘诗颖勇夺女子标枪冠军,曾在牟平体校就读过的孙一文在女子个人重剑决赛中获得金牌;2023年,亚洲U18田径锦标赛的女子铅球决赛中,牟平体校培养并输送的运动员田心怡以18米56的绝对优势夺冠;在2023ILCA亚洲(公开)帆船锦标赛上,牟平体校培养并输送的帆船帆板选手栾甜甜夺得女子ILCA4级U16组冠军……

近几年,牟平的体育健儿们频传捷报,尤其是两届奥运会,三位不同项目的冠军运动员均在同一所基层体校就读过,是奇迹,也是必然。多年来,牟平体育人围绕体育、德育、智育“三位一体”,一方面坚持“守正”,努力办回归育人本真的体育学校;另一方面坚持“激发体育内驱力,融合教育新活力”“双轮驱动”,不断创新,体育教育愈加持久且富有生命力。

传球、起跳、扣篮……日前,在牟平体校篮球训练场馆里,队员们正进行训练,呐喊声响彻训练馆。教练员介绍,除开展常规训练外,队员们还会参加各种集训,有效提升和保持了球队的竞技水平。牟平健儿的频频出圈,正是来源于牟平体校的精心培养,牟平体校通过“体育+X”培育模式,大力实施“温暖”德育、坚持全环境育人、构建精准科学的运动员选培机制,努力培养“厚德睿智、体健致远”的体育后备人才。

在人才入口方面,该区教育体育局在全市率先建立区级选才协调机制,扩大选才范围,辐射到全区所有小学,延长选才时间,坚持春秋两季,延长至60天。他们推进体校培养+模式,按照篮球、橄榄球、足球、田径等奥运主项目择优选取五所学校,建立校级训练点,提高项目参与率,助力专业能力提升。在人才出口方面,他们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对高潜力的运动员推行随来随走的培养、输送模式,助力运动员提前走入职业运动员道路。截至目前,全区共输送、培养参加国内外赛事队员1000多人,获得金牌100多枚,其中奥运冠军3人、世锦赛冠军5人、亚运会冠军3人、世界军运会冠军1人。同时,他们紧盯中考制度改革,设立中考特长班,文化、体育两手抓,引导运动员走体育特长的大学路。

此外,该区教育体育局设立“学校体育教练员”岗位,由牟平体校选派教练送教到校指导各学校开展体育训练,在更好发现和培养体育苗子的同时,有力促进了校园体育的发展,实现了资源共享、人才共享、共同发展、互利共赢。

打造10分钟健身圈

努力建设一流的体育运动环境

慢跑、踢毽子、练太极、打乒乓球……一大早,健身群众的身影,让沁水河公园充满活力。牟平区始终把增强人民体质作为体育事业的根本,以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为统领,着眼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突出“山海岛泉河”独特的区位特色,因地制宜创造条件,建设一流运动环境,积极打造10分钟健身圈。

抓好“硬件”设施建设。该区投资2000多万元,对牟平体校进行全面升级、改扩建,新建标准篮球场、足球场、手球场、击剑场等专业场地。在城区建设20余处口袋公园,他们配备必要的健身器材,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找到运动场所;在农村投资300多万元,增配健身器材,全区体育健身设施覆盖率达到90%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12平方米。百姓身边的体育消费不断增加,吸引特色体育达人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拉动体育消费,带动区内经济发展,助推产业振兴。

抓好“软件”配套建设。该区邀请奥运冠军返乡现场指导,新招聘3名优秀退役运动员担任专业教练,教练员年参与高层次培训率100%。他们每年举办全民健身运动会、滨海健身节、环岛马拉松、樱花大道健步走、武术邀请赛、乒乓球争霸赛、职工篮球赛、机关运动会、农民运动会、老年人门球赛、太极拳、乒乓球、中小学生阳光运动会、中小学篮足乒联赛等各类比赛、表演、展示等活动10余场次,直接参与人数3000多人次,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体育人口达到42%以上。

体教融合既是目标,也是路径。牟平区表示,他们将延续“敢为天下先”的奋斗基因,继续秉承敢打必胜的牟平精神,深抓校园体育主阵地,全力提升竞技水平,不断浓厚全社会崇尚运动的氛围,擦亮“滨海运动名城,多彩运动之都”的体育名片。 (全百惠 刘桂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