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9月25日
□滕向丽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不仅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而且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既适应中国发展,也可供世界借鉴,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
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如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依然是发展中国家,仍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艰辛探索,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更早取得了现代化成就,使得西方中心论在全世界盛行。因此,走西方的路,成为很多发展中国家无法抗拒的诱惑。但今天的发展中国家与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探索现代化进程的起点是不同的,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刻着16世纪以来欧洲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烙印,而今天的发展中国家身处一个信息技术高度发达、实现了互联互通的世界,人类已经形成难以割裂的命运共同体,若完全去模仿现代化国家曾经的发展模式,既不具备历史条件,也会陷入更多的困境。实际上我们也看到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区的一些国家过度迷信工业化进程,推动以资本为中心的欧美模式,再加上一些政治社会因素的制约,不仅未实现现代化,反而丧失发展主动性,陷入依附欧美国家的境地。而中国始终根据世情、国情、民情,并在吸取和总结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坚持独立自主地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特别是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事实表明,各国在立足本国国情的基础上能够走出一条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现代化模式本就应该是丰富多元、兼容并存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现代化道路并没有固定模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能削足适履,每个国家自主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的努力都应该受到尊重。”中国式现代化不仅使中国自身实现了巨大跃升,而且具有重要的示范性、引领性意义,能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重要的实践参照和经验借鉴,拓展了路径选择。
中国式现代化
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文明是衡量人类社会发展的标尺,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成果。文明形态是对文明特征的综合概括。文明及其形态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在生产力发展和生产方式变革的推动下,在人类伟大实践中不断演变的。人类现代化进程也同步创造了现代化文明,为人类文明的创造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不同国家和民族选择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就会创造出什么样的文明形态。西方国家最早开启现代化,最早开创了资本主义现代化文明形态,并大力宣扬“文明优越论”和“文明冲突论”,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了“西方文明=人类先进文明”的错觉。然而,只追求物质增长的西方现代化模式,以及由此带来的物质主义膨胀、对自然的过度索取、对资源和环境的牺牲等后果,不仅使资本主义文明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而且现代性危机愈演愈烈,在面对多重全球性挑战和危机时,也表现出软弱和受到质疑。中国式现代化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既体现了我国现代化发展方向,也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首先,中国式现代化是超越资本主义文明的社会主义文明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其次,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文明的当代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天下大同”的天下观、“民水君舟”的民生观和“兼利天下”的义利观,这些思想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塑造了不同于西方文明的中华文明新形态。第三,中国式现代化是秉持新文明理念的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理念体现为:只有重视文明的继承和创新,坚持不同文明共存、交流、互鉴,才能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中国式现代化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尊重文明多样性,摒弃文明隔阂、文明冲突、文明优越,致力于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理念代表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
(作者单位:中共烟台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