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9月25日
□徐莎莎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党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树牢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深刻体现了党一以贯之地坚持人民立场,真正把人民作为执政的根基和血脉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这既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断克服困难、创造中国奇迹的法宝,更是党带领人民群众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
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是党的理论创新的重要经验之一。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坚持理论创新、理论创造,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次理论飞跃。这三次理论飞跃,都是在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总结升华人民创造性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的。毛泽东同志深入群众做调查研究,为了群众,依靠群众,探索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带领人民群众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群众路线也成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方面之一。邓小平同志充分肯定了人民的首创精神对理论创新的作用,他指出:“绝不是一个人的脑筋就可以钻出什么新东西来,是群众的智慧,集体的智慧,我的功劳是把这些新事物概括起来,加以提倡。”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探索为党的理论创新不断提供新鲜经验和新鲜素材,而党将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整合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把新事物作出新的概括,最终形成可用于指导中国发展道路的比较成熟和完善的新的理论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同样强调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明确指出了人民的创造性实践对理论创新的重大作用。他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及2023年6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中强调,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正是善于从人民群众的创造中汲取理论创新智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才更具生命力,更能够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和贯彻执行。总之,党的创新理论的形成过程是中国共产党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倾听人民意愿、汲取群众智慧、尊重群众创造的过程。这样形成的理论,才能真正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是改革开放的不竭动力。改革开放的成功与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的发明和创新是分不开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人民群众打破旧体制束缚的第一个创举。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成为推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的动力源泉。从浙江省枫桥镇在社会治理中形成的“枫桥经验”,到河北省塞罕坝人植树造林久久为功,用实际行动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现绿色发展,再到陕西省金米村“小木耳大产业”实现脱贫致富等,无一不来自群众的实践探索、认识升华,无一不凝聚着群众的经验和智慧。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三明考察调研时指出:“共产党做事的一个指导思想就是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现今,全面深化改革从改革开放之初的普惠性转向打破固有利益格局,“啃下硬骨头”的道路更加艰难,也更需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凝聚民智民力攻坚克难,推动改革深入发展。
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人民群众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价值和实践主体,必然要求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共同富裕既包含人民群众物质生活的富裕富足,又包含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充实。从物质方面来看,要依靠人民群众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着力缩小城乡、地区、收入三大差距,稳步推进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解决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党带领人民群众实行精准扶贫战略,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重要基础。脱贫攻坚战的胜利,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在新发展阶段,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更需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激发人民群众内在动力。要依靠群众的力量,深化农村改革,因村制宜发展乡村产业,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进一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以农民的富裕富足补齐共同富裕的短板。从精神文化方面来看,要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与首创精神,引导人民群众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新时代新征程,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交织激荡、机遇挑战并存的局面,我们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凝聚人民磅礴伟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以改革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不断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共同富裕,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作者单位:中共龙口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