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1日
梨花志愿服务队为社区老人公益理发。
15个拆迁村,迁入3个回迁小区,组成5000户的大社区。
9年前,福山区最早启动、最大的安置小区——梨景社区成立,近万名村民从村庄走出来,住进新社区,生活、观念、思维为之一新。
如何让每一位居民都能站出来、留下来,成为美好社区的“参与者”、幸福家园的“合伙人”?
福山区福新街道梨景社区创建“同心向党·共绘梨景”社区品牌,从盘活组织资源、需求资源、文化资源三方面积极探索,带来新社区的身份之变、环境之变、功能之变。
记者日前走进梨景社区,探访新市民的新生活。
构建一套体系
破解人心“散”的问题
从农村老家搬迁入住到城市新家,如何让人们长期稳得住、融入新生活,成为福新街道干部群众必答的“搬迁第一题”。
“党旗飘楼栋,党员做表率。”走进34号楼一单元,门洞里,党员中心户的指示牌十分显眼。
梨景社区是15个原拆迁村村民到社区居住。群众入城后,依然认同的是原村民群体、家族归属、原村委会的组织领导,对新社区认为只是个新的居住地,另外一半外地落户的,职业千差万别,背景天南海北。
党员党内生活“松散”了,党组织缺了凝聚力,怎么办?为破解这个问题,近年来,梨景社区围绕由党员入手破题,把各层面组织力量盘活,让张开的手指聚拢,攥紧拳头为新社区建设出力。
“既然原村民依然信任原村委会领导,在观念上更认同村民群体,咱们就发挥调动6个原村居党支部的组织力量优势,社区设党总支,下设6个党支部,原村居党支部担当主力军。”福新街道工委副书记王群介绍,社区又根据楼栋和党员分布,党支部共划分20个党小组,按照单元划定党员中心户,构建起“镇街党委—社区党总支—社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五级组织体系,实现党的组织有效覆盖。
“我们优先从老村干部、老党员、老教师等有威望的党员中选拔党员中心户。”梨景社区党总支书记谷培君介绍,党员中心户选定后,党员找到了组织,党员干部在社区治理、人居环境整治、文明新风培育等方面有了阵地,实现了小区治理党的建设、文明创建、社会综治工作“三网合一”。
打造一种机制
破解人员“融”的问题
“咱们社区里老年人吃饭是个大问题,能不能开个便民食堂?”日前,在“老街坊”协商议事会上,党员和群众围坐在一起,说困难、提建议,社区工作者孙晓妮随后记录下来。
没想到,这个建议仅仅过了两个月,就即将变为现实。社区到现场进行勘察,初步确定运营理念及运营模式,在社区原警务室位置规划建一所便民食堂。下步将广泛征集居民意见和建议,听听居民对这事儿还有啥建议。
“社区刚组建那阵儿,原村民虽然住进楼房,但一部分人行为习惯有些不适应,比方说,窗前楼后开小菜园、走廊过道放置杂物、小区里占道售卖瓜果蔬菜等等。小区内坏境脏、乱、差,邻里矛盾突出,这可怎么办?”谷培君介绍,社区利用原村居有威望老人组建起“老街坊”协商议事会,把群众的需求作为最直接的工作题目,贴近各群体居民,解决其最急最盼解决的问题需求 。
以议集智,每月15日,由党员中心户召集党员群众开展“老街坊”协商议事会,建立百姓点单、社区党支部接单、党建联盟共同参与的议事机制,有效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今年以来,督促解决群众反映的噪音扰民、供暖、地下车库返潮、小区基础设施损坏、物业管理等方面问题32个。
事儿有地方说,问题立刻就解决。
梨景社区党支部发挥扎根一线优势和辐射带动作用,为居民提供优质贴心服务,使各层面居民对大融合社区有了一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组建一批队伍
破解作用“小”的问题
记者走进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东大厅的美好便民服务馆,发现这里配备了按摩椅、理发工具、共享打印机、图书、按摩床、缝纫机。在这个免费的活动区域,张剪造型、沐尘发型、阳光发艺、梵世造型等党建商户每周二坐班为居民进行公益剪发,红心商户龙军推拿为居民进行推拿针灸,区妇幼保健院、文登整骨医院、鲁东医院的医生们每月10日义诊……
这个阵地,是梨景社区居民们自发组织建的。
近年来,梨景社区把各群体文化资源盘活,将一批有能力、有奉献精神的优秀党员和居民骨干吸纳起来,组建志愿服务和文艺团体,积极链接周围企业、辖区九小场所,社会组织、“双报到”单位、物业企业资源进社区,组建“区域治理型”党建联盟,激发党员干部群众积极向上的内生动力。
社区还组建了“梨响”志愿服务队,熟人熟脸开展邻里矛盾调解、人居环境整治;嫩芽志愿服务队开展“梨好,周六社区见”“我的未来我做主”等青少年儿童成长体验项目;梨景社区红领巾健康跑跑团开展了三届“奔跑吧,少年”暑期晨跑活动……
今年以来,社区借助各类党员志愿者团队举办了52场次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活动,群众通过参加各类文体活动,社区环境和风气不断改善,“新市民”有了新生活。
YMG全媒体记者 邹春霞
通讯员 辛晓琼 谷培君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