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家庄镇:90%的优质苹果这样长成

2023年11月21日

在臧家庄镇举办的全市金苹果大赛上,专家们在评比打分。

初冬时节,记者走进福山区臧家庄镇前法卷村的苹果园,发现一行行整齐的苹果树旁,臧家庄镇副镇长、前法卷村负责人曾宪宝正在带领果农采收今年最后一批红富士苹果。

作为中国第一批红富士苹果种植乡镇,臧家庄镇通过加大苹果产业扶持力度、推动苹果产业提质升级、创优高效致富路径,在摘得“中国富士苹果第一镇”的金招牌之后,又抱回“全国创建无公害苹果示范镇”的荣誉。目前,臧家庄苹果全镇优质果率已经达到90%以上。

财政金融加持

加大苹果产业扶持力度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臧家庄镇上的实达果蔬冷藏有限公司,公司负责人柳江华告诉记者,10月8日开秤当天收购不到1万斤,但现在收购量4000多吨的计划已基本完成。“为支持收储企业确保顺利收购苹果(特别是优质果),在有关部门协调帮助下,工商银行今年又给了1000万元的授信。”

近年来,臧家庄镇围绕补齐农业生产短板弱项,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投入,果品生产条件明显改善。

他们争取中央和地方财政资金900万元,启动6000亩高标准农田项目,对臧家庄村、东林村等四个村部分土地进行田面整治、修建水利设施、优化田间道路布局、安装电力设施,项目区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年节地、省工、节水、节能综合效益60万元以上,苹果亩产效益年可增加5%。

目前,全镇优质苹果产量在20万吨以上,产值超7亿元,苹果产业成为繁荣地方经济、引领群众致富增收的支柱性产业。

历经四次飞跃

推动苹果产业提质升级

“这苹果树就是我们的摇钱树,合作社就像自家的养老院!”曾宪宝告诉记者,近年来,国内新兴苹果产区发展迅猛,全球苹果贸易竞争日趋激烈,臧家庄镇的苹果产业感受到了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面对树龄、品种、队伍、观念、模式“五个老化”的趋势和激烈的外部竞争,前法卷村党员干部带头筹资150万元,通过财政及农业项目扶持、包帮单位和当地政府资助等渠道,完成一期110亩示范园改造,全部采用矮化自根砧种植模式,四年挂果,五年达到丰产期,年增加集体收入40余万元。

产业升级最终目的是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有了示范园成功在前,村党支部又顺势成立法卷谷香果品合作社,引导160户群众以土地入股。合作社通过统一流转土地,实行规模经营、规范化生产,推动了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实现集体、村民“双增收、双受益”。老弱农民和贫困户通过土地入股的形式加入合作社,每年每亩入股土地基础股金上千元,年底还可以领取二次分红,平时务工还有工资报酬,以家有5亩地计算,每年可额外多收入3.5万元。

“一个村庄的实验可以窥见全镇产业发展的全貌。”曾宪宝说,从1984年起到2023年,臧家庄镇苹果产业提升经历了四次大的飞跃——上世纪八十年代,成功引进红富士苹果新品种,是第一次飞跃;上世纪九十年代,进一步扩大优质苹果规模,走产业化的路子,实现了第二次飞跃;世纪之交,加快调整早、中、晚熟苹果品种比例,拉长销售期,超前解决“老化”问题;2020年之后,矮化红富士苹果挂满枝头,谱写了精准发展的新篇章。

建设无公害精品示范园

创优高效致富路径

“在发展苹果产业的道路上,我们始终把优质高效放在首要位置,紧紧抓住不放,多方施策。”北洛汤村领路人刘寅说。

曾宪宝介绍,为了树立样板,带动面上栽植新技术的发展,镇里搞了200公顷(3000多亩)的“精品示范园”建设。示范园实施多方面的绿色科学管理,在新品种、新技术、产品销售等方面优先予以扶持。

镇政府将无公害苹果生产作为果业生产的重中之重,通过推广使用一系列管理方法,使苹果更漂亮、更安全、更香甜,成为“全国创建无公害苹果示范镇”之一,全镇优质果率达到90%以上。

(权立通 潘丹丹 曲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