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科状元跨马游街因莱州学子而兴

2023年12月01日

□郑学富

黄梅戏《女驸马》中的主人公冯素珍唱道:“我也曾赴过琼林宴,我也曾打马御街前……”这里提到的是新科状元跨马游街活动,起源于山东莱州(现属烟台市)贡子蔡齐。

宋朝在沿袭唐朝科举制度的基础上,正式建立了殿试制度,即在吏部考试后,皇帝在殿廷之上主持最高一级的考试,决定录取的名单和名次。据《宋史·蔡齐传》记载,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宋真宗出了一道殿试题《置器赋》,让参加殿试的士子们论“何为国之器”。蔡齐的答卷文笔优美,论述严谨,吸引了真宗皇帝,他对文中的“安天下于覆盂,其工可大”的语句大为赞赏,对身边的宰相寇准说:“得人矣,有安天下之意,此宰相器也。”说完,真宗宣名列前三、四名者上殿。他见蔡齐身材伟岸,相貌堂堂,对答从容不迫,举止端庄优雅,甚是喜爱,当即钦点为状元。宋真宗实在是太兴奋了,赏赐蔡齐御马一匹,供其乘用,并诏令禁军首领派7名皇宫侍卫,专门为蔡齐在汴京跨马游街清道传呼,以表示对蔡齐的恩宠。蔡齐意气风发,头插双翅,身着锦袍,由大内高手开道护卫,跨马游行于汴京御街之上。沿途百姓纷纷涌上街头观看,尤其是一些大家闺秀听说这名新科状元才貌双全,也跑出来远远观望。科举状元“跨马游街”,蔡齐是获此殊荣第一人,为后世效仿。

蔡齐,字子思。他的曾祖父蔡绾,曾做过莱州胶水(今山东平度市)县令,因而在那里安家。蔡齐入仕后历任朝廷和地方官员,为官刚正不阿、不畏权贵,远见卓识、多谋善断,重视教育、为民谋利,曾任宰相之职。宝元二年(1039年)四月四日病逝于颍州任上,谥“文忠”。欧阳修为其立传,颂他“在大位,临事不回,无所牵畏,而恭谨谦退,未尝自伐,缙绅倚以为重”。与其为同科进士的范仲淹为他写墓志铭:“浩然示至公于内外,以进贤为乐,以天下为忧,见佞色则疾,闻善言必谢。”蔡齐没有辜负宋真宗的荣宠和厚望。

新科状元跨马游街,以后延伸到全体及第进士,一直延续到清末。明代画家余士和吴钺共同绘制的图册《琼林登第》,记录的是隆庆二年(1568年)32岁的徐显卿金榜题名后跨马游街赴琼林宴的热闹情景。图中徐显卿身穿进士服(深蓝罗衣,深青缘边,圆领大袖),头上戴着进士巾(与乌纱帽形制相近,左右展角,阔一寸余,长五寸余,垂有皂纱飘带,一对簪花,附有一对抹金银牌“恩荣宴”),手执用槐木制作的笏板。他骑着一匹白马,踌躇满志,兴高采烈,两个黑衣皂隶为其牵马。前面一队仪仗,举着旌旗,抬着“进士及第”匾牌,吹奏着乐器,真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画面的右侧为沿街院落,女子们有的掩门,有的在墙内登高观看热闹的场景,投去艳羡的目光。画面的左上方一童子牵着一头毛驴,一个落第的举子(或正在准备应试的举子),投去的目光很复杂,或自惭形秽,或嫉妒,或羡慕,想来心中正立志发奋读书,争取金榜题名,光耀门庭。

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殿试,徐州举子李蟠的《廷对制策》全文3000余字无一差错,对军政、吏治、河防等答对贴切,符合事理,见解独到,且文笔流畅,气势磅礴。康熙帝大加赞赏,钦点李蟠第一甲第一名。李蟠簪花披锦,跨马游街,鼓乐前导,伞盖旌旗,簇拥载道。沿途观者如云,万人空巷,大户闺秀或卷帘观望,或登楼远眺,欢声笑语。志满意得的李蟠骑在高头大马上,看到如此盛况,难抑兴奋心情,即兴赋诗一首:“十年辛苦对青灯,豪气染成万丈虹。笔架山头腾彩凤,砚池波内起纹龙。马蹄踏碎长安月,玉管吹消紫陌风。十二朱楼帘尽卷,佳人争看状元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