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01日
□赵培策
莱阳梨,是陈列在莱阳大地上的文化遗产,诠释着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深刻内涵,展示着400多年来莱阳人民的艰辛与付出、聪明与才智,印证着莱阳梨产业的多功能、多文化、多价值。今天,在创新发展的远征中,莱阳梨沿着特色产业的新赛道,朝着现代化的大目标,砥砺奋进再出发。
生态独特 品质奇特
烟台莱阳梨起源于明末,形成于清初,历经400余年的历练,走出了一条属于它自己的路径,清晰地折射出一部厚重的文化史,有苦涩也有甘甜,有荆棘也有鲜花,有风雨也有阳光。写在纸上的是文化,写在山川里、大地上、记忆中的更是文化,而且是第一手文化,是原生态文化,是有价值的文化。
莱阳梨选用当地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杜梨树做母本,选择优质梨树的枝条作父本,嫁接而成的梨。它诞生在清水河、富水河、蚬河、墨水河、白龙河等五河流域(俗称“五龙河”)。在漫长的沧桑岁月里,五龙河川流不息,夹杂着上游富含腐殖质和云母的山石、沙砾顺流而下,日复一日,淤积成著名的河沙沉积地,具有通风透光、通气透水的自然禀赋,对太阳光的反射性强,能够进行充分的光合作用,并且升温急、散热快,昼夜温差大,有益于果实的发育、养分的积累。这种独特的自然环境不可复制、不可翻版,是莱阳梨诞生发育、品质养成的不二选择。以其“果肉细嫩、酥脆甘甜、汁多爽口、风味独特”的四大特征而著称于世,是社会公认的“山东水果四杰”之一。
梨,不仅给世人带来美味可口的食物享受,而且传承着中华忠孝礼义的优秀文化。早先,人们把梨推崇为百果之宗,“梨”有“礼”和“理”之意,书写着梨文化的历史长卷,到20世纪30年代就有20多个品种:慈梨、鸭梨、大香水梨、香水梨、秋心梨、秋白梨、卞家慈梨、黄点慈梨等。然而,前行的道路不是平坦如砥。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莱阳是重灾区,先后爆发过45次战役,莱阳梨经受了烽火硝烟的严酷洗劫,大面积梨园被掠夺,被砍伐,遭到严重破坏。
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新中国成立后,莱阳梨产业得以恢复和发展。梨农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沿着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栉风沐雨,勇毅前行,从互助组到合作社再到人民公社,一年一大步,一步一层天,干部群众上下一心,同心同德、同力同行,梨园改土、梨园施肥、梨园管理全面铺开,产量质量全面跃升,先进典型、劳动模范大批涌现。1959年,莱阳照旺庄人民公社2495亩梨园平均亩产2080斤;莱阳农学院实习农场梨园,1958年出现株产千斤以上的梨树十余株,其中一株产量达到1874斤。
点上开花,面上结果。在激情燃烧的岁月里,莱阳人发扬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的精神,强化梨园管理,创新生产技术,让古树吐新枝,让老园换新颜,千斤树、万斤园处处可见。同时,品种不断更新,面积逐步扩大,主要有:莱阳茌梨、丰水梨、黄金梨、二十世纪梨、新高梨、圆黄梨、爱岩梨、大香水梨、巴梨、鸭梨、秋白梨等59个品种,统称“莱阳梨”。早、中、晚成熟期合理搭配,名、特、优新品种笃实发展,适应和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要,总面积发展到5.7万亩,总产量已达到10.86万吨,成为农村经济的一大支柱。照旺庄梨园里保留下来的万株400年树龄的梨树王,采用先进的管理手段,树干依然挺拔健壮,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株产量多年保持在三四百斤以上,成为陈列在莱阳大地上的文化遗产,英姿勃发地向世人诉说着它的前世今生。
农耕文化 底蕴丰厚
科技文化是莱阳梨产业发展的原动力。莱阳人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实践、敢于探索,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推动梨产业不断迈向科技化、标准化、绿色化、现代化发展的新征程,先后推出八大莱阳梨生产管理技术,并形成独有的梨园生产民俗。
接树
在莱阳乡间,梨树嫁接被称为接树。接树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枝接法,一种是芽接法。20世纪50年代,全县普遍推行芽接法,相比枝接法成活率高,操作又简便。常用的砧木品种有独梨、山梨、海棠梨等。三四百年的老梨树基本上都是选用杜梨树作砧木嫁接而成的,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开张
俗话说:“桃三杏四梨五年”。五六年后的梨树要在开花结果前,适时定型,分枝扩张,膨大树冠,这项整形技术称之为“开张”。起初,梨农普遍采用的是“盘子形”。后来,又在树盘上方选留2—3个长势强壮的背上枝,再加一层,使叶幕增厚,取名“盘状挺身形”。这样的树冠通风透光性好,有利于梨树的高产优质,单株产量可提高40%左右。
修剪
“一把剪刀定乾坤”。科学合理的修剪是确保梨树持续丰产、均衡发展的关键。对幼树枝条实行重疏、轻截,促进三大主枝生长发育和提早结果。对于成年的梨树,要因树制宜,区别对待。旺树要压顶,弱树要适当留些萌条,避免上强下弱或外强内弱,大枝不可过密、小枝不可稀疏。
授粉
早年间,梨农不懂人工授粉,只能在梨园里种一些杂梨,由着蜜蜂、昆虫和春风自然授粉。20世纪60年代以来,开始了人工授粉。“谷雨”前后,梨花含苞待放,是授粉的最佳时机。梨农将香水梨等一些杂梨的花蕾采回家,一手捏着一朵对着搓,将花粉取出来装入瓶中,用竹签等蘸着花粉逐朵点染。采用人工授粉后,着果率逐步提高,而且落果减少,质量提升。
掐花
掐花又称摘萼,已有一二百年的历史,是莱阳梨农的独创,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认可和推广。有一种害虫“梨实蜂”总在幼果的花萼里产卵,严重影响梨果质量。为了不给害虫留下藏身之地,梨农便将花萼掐去。掐萼后的梨果顶端凹陷,果肩膨大,果肉丰满,独树一帜。从此,掐花便成了莱阳梨生产管理的一项新技术、新习俗。为了提高劳动效率,梨农还发明了“掐花剪刀”,用起来既简便又省时,成为梨农必备的小物件。
捉梨大
防治病虫害是梨园的一大难题。莱阳梨的病虫害有多种。其中,“梨大食心虫”是莱阳梨的第一大天敌,梨农俗称它“梨大”。梨农们特制了一种小物件,叫“梨夹”,用来除掉枝叶里的“梨大”和树枝上的病果。
采摘
“七月的核桃八月的梨”。莱阳梨的最佳采摘时间是农历八月底、九月初。过去,莱阳梨不分等级,一揽子销售。到20世纪90年代,莱阳梨分成了内销和外销两条线,采摘后按等级包装,分级销售。
储藏
莱阳梨糖分高难储存。过去,下树后的梨大多采用畦藏和沟藏,边藏边卖。入冬后,有条件的梨农则采用窖藏和缸藏。20世纪70年代,有了气调库,利用恒温、保湿和调节气体成分等综合性先进技术,可将莱阳梨保存到第二年夏天,依然鲜美如初。
惟其笃行,弥足珍贵;惟其磨砺,始得玉成。莱阳人在几百年的实践探索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农耕文明,一株株古梨树的嫁接痕迹记录着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一个个掐花顶端成就了莱阳梨的典型特征,一件件小物件的发明和制作推动了生产技术的变革和创新。
非遗赋能 价值多重
地名因特产而驰名,特产因地名而独特。莱阳素以莱阳梨而闻名于世,成为驰名中外的“梨乡”。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经过沉淀积累的梨文化底蕴厚重,释放出多重价值、多种功能、多元文化。
医药价值博大精深
莱阳梨“药食”两用。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梨具有止咳化痰、治伤寒发热、丹石热气、中风不语、凉邪、利大小便等作用。多少年来,莱阳人深入挖掘莱阳梨非遗资源,围绕“饮、片、膏、药”四大主打品类,着力发展加工业,带动县域经济深耕厚植,笃行致远。特别是近些年来,莱阳市委、市政府创新理念、拓展思路、变革机制,全面启动了莱阳梨全产业链培育计划,进一步提升梨汁、梨膏、梨脯、梨干、脆片、梨酒等产品的新工艺、新流程、新档次。
文旅产业方兴未艾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这些年来,莱阳市委、市政府着力挖掘“梨文化”资源优势,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旅产业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新的融合,让“诗”和“远方”亲密结合,共创美好生活。莱阳市委、市政府持续拓展和塑造莱阳梨产业在休闲农业、乡村旅游、非遗保护、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新优势、新动能,进一步增强梨文化的影响力、传播力。
雕刻技艺多姿多彩
梨木致密结实,是雕刻的良材,广泛用于刻制印刷雕版、印章和工艺品等。在梨乡,梨木雕刻品并不鲜见。从前,农户几乎家家都有梨木雕刻的“巧馃模儿”,雕工精致、经年使用,泛出红色的油光,越发显得精美。还有一些雕刻着梅花、葫芦、双喜、福字、万字和连胜的饽饽印,是用来给面点印花的小物件,这些都是农民就地取材刻制而成的。
20世纪90年代,万第镇王宋村一位青年宋修广,利用当地丰富的梨木资源,创作出各种各样的工艺品,主要有观音像、弥勒佛、老寿星和梨木如意等,工艺精湛,栩栩如生。这些年来,梨木雕刻工艺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将传统与现代、手工与机械有机融合,推出一批又一批新工艺、新作品,其中新开发的梨木茶壶、梨木花瓶等现代实用的工艺品,作为纪念品已进入梨乡旅游业的视野。可以看到,随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传承、保护、发展、创新,梨木雕刻的创意空间会十分广阔,有待深度开发。
创新动能 擦亮品牌
公用品牌是农产品闯市场的金字招牌,是连接田间和餐桌的纽带桥梁,也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持久动能。1989年,莱阳梨是全省第一个注册果品类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近些年来,莱阳市委、市政府围绕“莱阳梨”这块金字招牌,理清发展思路,创新发展动能,制定出台了老园改造、品种更新、市场推介等相关文件,推动莱阳梨产业步入现代化的新赛道、新领域。
品种是产业发展的芯片。20世纪60年代,莱阳农学院王奎先、李中涛牵头,以慈梨为亲本杂交育种培养出中香梨、香慈梨、雅慈梨三个新品种。其香慈梨在1974年被全国渤海湾果树会认定为全国推广品种,并荣获山东省科技大会奖。进入21世纪,国家把莱阳梨的科技研究提到国家级议事日程,2009年,当时的农业农村部联合莱阳及相关部门,组建起莱阳梨育种攻关创新团队,积极开展品种选育、品质提升、品牌保护“三品”活动。针对莱阳梨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科技需求,衔接上下力量,聚集多方智慧,开展大联合、大协作、大攻关活动,先后建设梨种质资源圃一处,保存种质资源200余份,从欧美引入新品种、新砧木20多份,从国内科研院所引进脱毒品种11份,选育出4个新品种,建设总面积2800余亩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示范园5处,为莱阳梨产业实现绿色化、高端化、品牌化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400年树龄的莱阳梨龙蛇起舞、生机勃发、蔚为壮观。将多样文化、多种功能、多重价值融合在一起,推动非遗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生态优势、发展优势,助力乡村振兴驶向快车道,赋能农业农村按下快进键,释放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澎湃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