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所城里到朝阳街

2023年12月01日

所城里。申吉忠 摄

□战军

所城里和朝阳街都是烟台的名片和打卡地,一个拥有古朴的中国风,一个杂糅着中西合璧的现代风;一个是阻挡住倭寇内侵六百年的坚固堡垒,一个是被外敌不攻而破的不设防的风水宝地;一个是可以用琴棋书画歌咏的民族精神,一个是只能在这里凭吊过去的伤心之地。

烟台曾经拥有的十三村——东门村、西门村、南门村、北门村、西南关村、西南村、上夼村、西河村、沧浦村、所东庄村和大、中、小海阳村,它们都是从所城里走出来的村子。由于沿海的关系,这些村子里大都是一个个小平房,又由几个小平房组成一个个杂合院。海边的人就地取材,屋顶常年使用海草作为遮风挡雨的材料,稍微有点钱的人家才用小瓦作为屋顶。村子中间的胡同夏不避风雨,冬不避霜雪,在这里行走异常艰辛。这些民房一般比较低矮,民房的窗户都是木头制成的,有很多很多的小方格,窗户纸就贴在这些小方格上,用舌头一舔就会破,寒风一吹就会裂。门也是用既便宜又随处能找到的木材制作的,逢年过节会贴上一副对联、一个“福”字。

在大海阳村,还有一座祭祀用的祠堂,有个叫三万爷爷的人专门为祠堂提供摆贡的物品,如一些大碗、小碗、大盘、小盘,他还有两个用肩挑着的筐子。谁家要上供,三万爷爷就到谁家去。摆贡的费用一般是七八十个钱。摆贡时一般要蒸些大饽饽,第一层放三个,第二层放一个,有钱就多放些,没钱就少放些。过去的人很信奉《西游记》里的人物,把买来的鸭子做成猪八戒的模样,鸡做成孙悟空的模样,萝卜做成唐僧的模样。家境好的摆牌位,不好的摆照片。如今,在仅剩下的几间民房里,墙壁是一层层青砖砌成的,屋顶铺的是红瓦,门框已经腐朽了好多年了,却依然可以承受风雨的侵袭,破旧的房屋也依旧可以承受风雨的考验。

所城里的民房,算得上是豪华型的民房了。所城有自己的十字街,城隍庙,张家祠堂,城墙、城池,牌坊,衙门,千户、百户们的豪华四合院,都是青砖灰瓦,都是钩心斗角,都是雕梁画栋。四合院的大门都是用上了年纪的高大树木制作成的,久经不朽。十字街将所城分成四个区域,十字街的尽头是四个高大宏伟的城楼,城楼各有各的名称:东谓保德门、西称宣化门、南为福禄门、北叫朝崇门,它们有“坚守道德、教化天下、赐福禄于百姓、安享盛世太平”的寓意。原来的功德牌坊在战乱频仍中毁弃了,所城里很多价值不菲的文物都被侵略者掠夺殆尽,只有这些坚固的城垣还在。

所城里西面有几十层的高楼,这给我了俯视所城里和周边环境的机会。我常常登上最高处,一览所城里的风貌。我发现,所城里每户人家的四合院,都紧紧贴着大地,就好像吸盘一样,抓住大地的泥土、岩石,任凭多大的力量也搬不走这些看似简陋的院落。

出了所城里北门,沿着向善街往北走就到了朝阳街、烟台山。这里的建筑大都是烟台开埠以后兴建起来的。朝阳街上的建筑涵盖了欧洲各个历史时期的风格:有1909年的张星三旧居,属于英国新古典主义风格;有蚕丝专科学校旧址、邮政局旧址,属于法国古典主义风格建筑;有滨海路上的帕拉狄西斯旧居,属于希腊风格;有滨海旅馆旧址,属于美国别墅式风格;有海岸街挪威建筑领事馆,属于北欧建筑风格:有烟台山上的丹麦领事馆,属于欧洲城堡建筑风格;有虹口宾馆里的綦绍武旧址,属于英国别墅式建筑风格。也许烟台山和朝阳街面积太小,容纳不了它们原本的巨大体量和尺度,不得不缩小它们带有外张感的穹窿和尖塔,但它们要极力维持一种傲慢自大、直插云霄的气势,目的就是想把中国这个地方变成他们的殖民地,以傲视烟台那些不起眼的小平房、小瓦房。

一条街、一座山,容纳了这么多西方建筑,这似乎是对中国古老文化的示威和蔑视。外国侵略者凭借自己的坚船利炮,妄图从精神上控制中国,完全不把中国式建筑的坚韧程度放在应有的位置上,然而,这些看似高大宏伟的建筑,竟不堪海风的侵袭,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就残破不堪,不得不在一次次抢救保护中勉强维持着。中国式建筑,依托的是大地,它们紧紧匍匐在大地上,无论有多大的海风,也不能让它们移动他们半分。这样的中国式建筑,可以在中国任何地方扎下根来。一旦扎根,它们就会坚守在那里几百年,甚至上千年,这就是中国建筑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