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年前北大清华在黄海之滨援建,烟台有了一座综合性大学——烟台大学

援建会牵出援建故事

2023年12月06日

1984年7月1日,烟台大学奠基仪式大会在烟台市府礼堂举行。

1984年教育部下发(84)教计字088号文,同意筹建烟台大学。

YMG全媒体记者 徐峰 摄影报道

11月25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支援烟台大学建设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在烟台东山宾馆召开,“援建会”牵出历时39年的援建故事,也牵出一段省、市、人民携手共建的佳话。

故事的开端从1984年烟台海边的盐碱滩涂开始写起,眨眼间39年过去,在政策支持和前赴后继“援建者”的努力下:烟台有了一座“烟台大学”,这座综合性大学从荒芜盐碱地“平地起高楼”,在迈入“中年”门槛之时成就“一校三区”。39年前靠国家、地方和人民起步,39年后用成就回馈社会,援建的故事还在进行中……

城市发展提出需求,烟台大学应运而生

1984年,烟台发生了一件大事:烟台市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对外开放城市。

烟台与“对外开放城市”称号之间,“系动”着的是支撑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板块。众所周知,在城市发展达到一定程度后,必将产生需求,促生变化。

而对于当时的烟台来说,这些需求当中,就有“高等教育”这一项。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上世纪80年代,地处沿海的烟台,经济比较发达,中小学基础教育较好,但高等教育力量薄弱,800多万人口的城市规模下,却没有一所综合性的大学。这也就意味着,人才来源滞后的局面不可避免,也势必会阻碍烟台市改革开放进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于是,1984年,就在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到烟台视察时,时任烟台市委书记的王济夫借着汇报烟台市工作的机会,提出了建立综合性大学的构想。

万里这样认可:“可以搞一个不要‘铁饭碗’的大学,就叫烟台大学。你们试验一下,闯开一个新局面,创出一个新模式。”从此,创建烟台大学的路开始起步。

不久后,万里召集教育部、山东省、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及烟台市相关同志开会,讨论研究建立烟台教育改革实验区及建立烟台大学问题。会议认为高水平的烟台大学的建立是烟台地区教育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决定由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支援烟台大学的建设,由张承先任烟台大学名誉校长。

就这样,一场集国家、地方和人民群众合力的援建正式开始了。

北大清华援建,从盐碱滩到一校三区

1984年6月27日,烟台大学筹建工作会议在烟台东山宾馆召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各自抽调管理、教学、科研骨干,离开未名湖、清华园,来到黄海滩,支援建设烟台大学。从1984年7月1日破土动工,到1985年9月,仅14个月的时间,盐碱滩上平地起高楼,高楼“内部”完成了烟台大学11个系、14个专业的设置,并迎来数百名新生,正式开学上课。

根据史料记载,烟大第一届领导班子7人中,北大、清华就有5人,校长由来自北大的沈克琦担任,党委书记兼常务副校长由来自清华的杜建寰担任。11个系主任全由两校的骨干教师担当。两校还抽调10余人担任学校管理骨干,陆续选派70余名骨干教师到烟大授课。

2023年11月25日,时隔39年,援建的会议已经开到了“第十四次”,这39年来,省市两级共同努力,北大清华倾力援助,让烟台大学从盐碱地上的几座教学楼转变为一校三区的办学新格局。

然而,这个援建故事还没讲完,为持续加强新形势下两校援建工作,烟台大学再聘请两校三十多位知名专家学者担任高质量发展战略咨询专家和教师培训专家,以第十四次援建会为契机,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持续深入开展合作,联合开展干部教师双向任(挂)职交流、优化学科专业布局、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共同培养研究生,携手为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在“第十四次援建会议”现场,见证者感慨颇深,清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曾嵘说:“北大清华援建一个烟台大学的工作是非常有意义的。2014年在两校援建30周年第十二次的研究会上,我们达成一个共识,而立之年让烟台大学在办学规模和办学层次上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变化,现在不但‘立’起来了,而且立得不错。”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副校长朴世龙说:“1984年,时任北京大学副校长的沈克琦先生受学校委托,担任烟台大学第一任校长,为烟台大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多年来,一批批北大学者、业务骨干与烟大师生一起弘扬‘海纳百川,敢为人先’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推动烟台大学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实现了质的飞跃,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稳步提升。”

烟台大学是依靠烟台人民捐资、举全市之力兴办的大学

谈及烟台大学39年的建校史,烟台市政府和烟台人民在其中充当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对于当时烟台市积极筹建烟台大学的态度,在烟台大学的史料中有明确记载:“根据市委建设‘一流名校’的要求,坚持高标准规划,山东省、烟台市对烟台大学的建设非常重视,明确要求建委‘要把烟台大学当作市里的第一个重点工程,集中力量打歼灭战,保证如期完工’。”

地方政府在努力推进的同时,烟台人民也自发行动起来,人均出资10元钱,集体捐资建设一座属于烟台人民的大学。

举全市之力创建的烟台大学从建校的11个系,发展到目前的23个学院,3万多名师生。从以培养本科生为主,发展到本硕博多层次办学。在烟台的支持下,烟台大学与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携手共建了八角湾校区,坚持“立足烟台、服务山东、辐射全国”实现学校与城市双向赋能、同频共振;与烟台市共建“烟台知识产权学院”、与烟台市人大常委会共建“烟台市地方立法研究院”,服务国家知识产权运营体系城市建设……

第十四次援建会上,烟台市方面再次发声:“一个现代化城市必须有高水平的高校作为支撑。烟台大学坐落在烟台,一直与烟台这座城市同心共荣。希望烟台大学充分发挥两校援建的独特优势,紧密对接烟台产业发展,为烟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烟台市委、市政府将牢记举全市之力兴办烟台大学的初心,以更大力度支持烟台大学发展。”

人才、成果回馈社会,反哺烟台驱动经济发展

接受援建成长起来的烟台大学也在第十四次援建会上亮出了成绩单。

烟台大学先后成为省市共建高校,入列山东省“强特色”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建设高校。化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工程学、材料科学等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32个本科专业入选国家级和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连续两届荣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入选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独立获得中国专利金奖,4次获评省属本科高校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优秀等次。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烟台大学用实际行动给予了烟台和烟台人民最好的回馈,烟台大学党委书记张殿臣在会上介绍:“烟台大学找准与两校合作的着力点,努力服务国家和省市重大战略。作为唯一一所地方省属高校参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编纂,联合沿黄九省区发起成立黄河流域食物资源安全与国民健康科创联盟,研发出中国首个治疗抑郁症的1类创新化药、中国首个在美国获批上市的中枢神经系统创新微球制剂、用甲乙酮系列混合溶剂分离丁烷与丁烯的方法、海洋石油钻井平台‘蓝鲸一号’关键部位模具等‘高精尖’科研应用成果,有力驱动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循着历史的闪光轨迹,烟台大学从设立到发展,开创了依靠中央、地方和人民群众等多方面积极性举办地方高等教育的先河,也开启了中央支援地方高校、省部共建地方高校的新路。蹚着这条路,烟台大学以优秀的人才及专业教育回馈社会,向国家、地方和人民宣誓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