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几位宁海籍知县的故事

2023年12月08日

□曲延科

际遇不同 故事不同

张 崧

张崧晚年任河南滑县知县。他上任后,将收取的民资减半使用,等徭役结束后,节余出来的银两一千有余,悉数退还百姓,民心大悦。

杨岳东

杨岳东先后担任过六个县的知县,任职十八年,任职知县时间之长实属罕见。他居官勤勉,忠于职守,明于察断,所任皆政绩卓异。

祝元敏

祝元敏为能吏,其处事果断,雷厉风行。从县衙作风到乡风民俗,从农田水利到粮棉桑茶,从县城建筑到社会治安,一一进行整治改革。

于 瀗

于瀗携妻子去纳溪赴任,正值吴三桂叛乱。叛军迫其投降,其坚贞不屈,一直被关押至第二年。叛军对他百般凌逼,于瀗至死不从。

张启愚

张启愚任大邑知县期间,两袖清风,一尘不染,还捐了很多薪俸给书院。离任时,他宦囊空空,除行李书籍,别无它物。

在古代,县一级的最高长官,唐代之前叫县令,唐代之后叫知县(宋代有短暂时期小县称县令,大县称知县)。春秋战国时代,周朝实行的是分封制,秦统一六国后实行了郡县制,县令这个官位由此而生。知县的出现是在唐代。唐朝后期,藩镇割据,时局不稳,大到中央、小到县令这样的地方,官员频繁更替,甚至出现断层,中央不得已只能临时委派官员代理,这就出现了“知某府事”“知某州事”“知某县事”等官职,简称“知府”“知州”“知县”。“知县”的名称由此而来。

据统计,宁海州(辖现在的牟平区、莱山区、高新区、昆嵛山保护区和乳山市大部)明清两代共出了62位知县(不包括在知县位置上升职的),其中明代32人,清代30人。明清时期,实行本籍回避制度,士子不能在家乡做主官,只能到外地任职。下面介绍几位知县因出身、品质、能力及际遇不同所演绎出的不同故事。

张崧

最受老百姓爱戴的知县

张崧,字洛赤,一字南赤,号钟峰,泽上村(现属乳山市)人,清雍正丙午(1726年)举人,丁未(1727年)副榜进士(正榜之外另取的),晚年任河南滑县知县。

张崧出身耕读世家,生而聪慧,记忆力超常,经史过目不忘,二十岁成名,文名甲东海。学使石源彭、殿元传宝玉考察其才能,皆称奇。不过,其仕途多舛,中举后,4次春闱(礼部在春季试进士)都落榜。他认为自己学识不够,越发努力学习。他听说文登县有一位水部(朝内掌管有关水利、运输、渔业等政令)官员于秋溟家中藏书数万卷,便寓居于家11年,将于秋溟家藏书翻阅殆尽。时任宁海知州的四川遂宁人张玠,倾慕张崧学行兼优,以礼聘任其为瀛洲书院山长(官立书院院长)。张崧乃饱学之士,任书院山长期间,倾其所学,凡经他表彰和奖励的士子皆为名士,其越发名声大噪,且著作益富。张崧的著作,大多与百姓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较著名的有《桑蚕谱》二卷、《白蜡虫谱》一卷、《北菌谱》二卷。他发现州邑文献存有缺限,遂对照郡县沿革,遍查古迹及山川物产,广采群书,加以讨论而辨其错讹。著有《幼海风土辨证》十四册、《修志管见》一卷、《向若新稿》一册,还撰有《旅食贤已录》五卷。这些著作,有的已付印,有的定稿后秘藏于家。张崧还有其它诗文诸选,其中尤多善本。其常与宋克智、刘培南等胶东文人名士作文字交,名震一时。

原以为张崧会终老书院,不料晚年却被朝廷启用为河南滑县知县。滑县为政务繁杂的老大难贫困县,凡有徭役,皆加重收取民资,当政者得以中饱私囊。张崧上任后,将收取的民资减半使用,等徭役结束后,节余出来的银两一千有余,悉数退还百姓,民心大悦。他初到滑县,突遇水患,灾情严重,来不及上报,就先捐出自己的俸禄为百姓施粥,以解眼前之急。赈灾的钱币发下来后,他又亲自筹划分配,虽风餐露宿,亦不辞辛劳。接着又倡议劝捐,以补助赈币之不足。由于筹划得当,滑县顺利地渡过了灾荒,百姓所活者无数。张崧从基础抓起,修水利,兴农桑,薄徭税,除积弊,打击奸猾,订立乡约,建立学校,培养士子。其废寝忘食,通宵达旦地工作。眼见滑县日新月异,百姓的日子一天天见好,他却因辛劳过度,突然一病不起,卒于任。他到滑县的时间还不足3年。噩耗传出,百姓无不嚎啕。灵柩回归之日,百姓围棺大恸,又纷纷设祭帐相送,沿路络绎不绝,直送出县境至开州。

杨岳东

任职时间最长的知县

杨岳东,字晓岩,号愚山,晚号凤皐, 午台南塂村(现属莱山区)人。十二岁那年,以背诵五经补博士弟子员(秀才)。他潜心研究经籍,采选先儒警语佳言,汇通成编,著《愚山史钞》以广学识。

杨岳东虽然聪颖过人,却于嘉庆戊辰(1808年)才中了三甲进士。他先是被分配到四川,后因家庭原因要求去直隶(河北),9年后再去四川。自直隶至四川,他先后担任过六个县的知县,任职十八年,任职知县时间之长实属罕见。他居官勤勉,忠于职守,明于察断,所任皆政绩卓异。

据《牟平遗香集》载:杨岳东初到河北保定县,便深入高阳镇村,查灾赈灾,洞悉民情,与民同甘苦。至定州,又遇水患。他亲自到野外勘察水灾,到田间地头勘定被洪水冲淤的地亩,“亲阅绳尺,虽炎暑未尝小疏”。新安县三面临河,水灾频仍,杨岳东到任后,深入民间,“查灾筹赈,嘘寒问苦,贫户多感激流涕者”。新安县城地处九河下游,因灾害欠债颇多,要想彻底脱贫,必须根治九河水患。于是,杨岳东组织人员,按河堤旧址重新规划河水流向,制定治理规划,然后发动全县民众治理九河。他亲自沿乡督导,奋战3个多月,全部完成治理工程。接着又筑木修建了副坝,以备涨水,根治了新安县水患。杨岳东离任后,新安百姓在渥水渡刻石铭记他的功德。

后来杨岳东调任四川营山诸县,注重施以德政,抚安民生,同时公平疏讼,强化治安,严厉法禁,所任皆有政声。四川总督戴公向朝廷反映:杨令所莅各县都很有政绩,能否不频繁地调动,让其专心在一个地方做出更好的成绩呢?然而,戴公的建议并没有被朝廷采纳,杨岳东在河北、四川各任职了3个县,每县只有一个任期(3年),而且都是刚治理好就立即调任另一县。内阁中书王幼海对同僚说:“杨君是个出色的人才,可惜登第晚了。”

杨岳东12岁就考中了秀才,被誉为神童。结果经过5次乡试才考中了举人,6次会试(乡试、会试都是每3年一次)才考中了进士,仅应付考试就用了33年,中进士时已45岁了。登第确实有点晚,不过任知县的时间为18年,也忒长了。

晚年,杨岳东离任回乡,在菜园里修筑了一座草亭,榜曰“昔阴”,种花莳菊,吟诗读书,著有《昔阴亭诗》一册及《初月山房》《菜圃纪候》诸草。

祝元敏

最潇洒的知县

祝元敏,字骏公,号麻岩,宁海州人。清初由恩贡授当涂(现属安徽马鞍山市)知县。

当涂是有名的老大难贫困县,号称“难治”。祝元敏到任后,先去长江边采石矶拜谒太白祠。公元576年,李白受永王李璘叛乱的牵连,被流放到夜郎(贵州西部的一个地区),途中遇赦,寄住在时任当涂县令的族人李阳冰处,不久病逝。当地士子就在长江南岸采石矶处建祠纪念,名太白祠。祝元敏见祠内外茅草丛生,便捐出自己的俸禄,把太白祠及周围景区修葺一新,并规定今后要加以重点保护,不许在此砍柴、放牧。经过先令祠,又恻然道:“我主政这方土地,对不起前人的地方一定很多,既然步他们的后尘,怎能让他们遗留的仁爱荒没呀!”于是又捐资把先令祠整修一番,表达了对前任们的尊崇。接着,开始了对当涂的治理。

祝元敏为能吏,其处事果断,雷厉风行。从县衙作风到乡风民俗,从农田水利到粮棉桑茶,从县城建筑到社会治安,一一进行整治改革。其举废汰弊,平讼理,清积案,重法典,厘正祀,整书院,立乡校,兴水利,劝农桑。经过3年的综合整治,当涂面貌焕然一新,至第6年彻底摘掉了老大难贫困县的帽子。

祝元敏把名利看得很淡。“不博官评,不邀士誉”——不为博取上司的好评,不为得到士子们的赞誉。据《牟平遗香集》载:祝元敏祖上曾做过明代侍御(侍奉君王的人),家中经济条件必然不错,因此他做官不是为了钱,也不是为了名,把名利和身世都看作是浮鸥。

没有了欲望和追求,加之工作超然,祝元敏的官场生活十分洒脱。他工作之余,常往来于青山绿水间,踏青问俗,凭吊名胜古迹,或寄之于诗,或兀坐抚琴,且酌且饮,萧然物外。一时文人墨客都称他为神仙吏,也称他为谪仙(谪居世间的仙人)。他在当涂写了大量的诗赋,集《姑水琴泛》二卷。昔日李阳冰任当涂令时,李白赠诗云:“广汉水万里,长流玉琴声”,祝元敏的集名正是仿照此诗而起的。

于瀗

最有骨气也是最悲催的知县

于瀗,字秋一,号阜台,上庄村(现属牟平区姜格庄街道)人,清顺治庚子(1660年)举人,康熙甲辰(1664年)进士,授四川泸州纳溪知县。

康熙12年(1673年)冬,于瀗携妻子去纳溪赴任,抵达保宁时,正值吴三桂叛乱。叛军攻陷四川,四川提督投降。于瀗遭叛军前后居险而守,进退不得。叛军迫其投降,其坚贞不屈,一直被关押至第二年三月,期间,叛军对他百般凌逼,于瀗至死不从。其妻宫氏受刑不过,自缢。于瀗寻机逃脱,向南逃至桃花坝(现属简阳市),潜藏在孝廉李先复家中。其时,四川全境沦陷,盘查甚严,于瀗人地两生,身无分文,无处可去,在李先复家一藏就是6年,精神几近崩溃。

康熙20年11月,历时8年之久的三藩(吴三桂、尚之信、耿精忠时称三藩)之乱终于平息。阆中(四川东北部)诸生把“原纳溪令于瀗抵死不受伪职”等情上呈,督抚藩臬会题议叙。然而此时于瀗身心疲惫,斗志全无,对前途不做任何期待。他在《锦江溯洄吟》中写道:“回首当年事,多荣亦多瘁。此后将如何,莫放今日醉。”这可能正是于瀗当时的心情。

张启愚

最不谙官场的知县

张启愚,字鲁思,泽上村人,系张崧之子。清乾隆甲子(1744年)举人,授四川大邑知县。

张启愚继承家父遗风,居官简朴,清廉爱民,重视人文,尊重士子。他认同宋代教育家胡安定所言:“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所以任职大邑知县后,他先办起青霞、鹤鸣两所书院,并捐出自己的薪水,作为聘任教师的工资和办公经费。办公之余,自己还常去给学生授课。

张启愚为人清正,性格耿介,又是个认真扎实做事的人,他的性格与官场庸俗的情态格格不入。“官方饶俗态,嚬笑总非真。白眼看僚友,黄金结贵人(偶题十四韵)”表达了他对官场的不认同之情。他更痛恨那些漠视老百姓疾苦的官僚。他在《淇园道感怀五百八十字》中说,这年汛期,雨水特别大,他刚在一个地方处理完水灾,忽然听说沁河决堤,洪水泛滥,“民依高丘居,编氓(编入户籍的平民)尽饥色(老百姓都被困在高丘上,挨饿受冻。)”他“连夜乘船回,逐处勤抚恤,跋涉固险艰,检察必周悉,户口判大小,贫穷分次极”。他的抗灾工作做得既艰难又细致入微。可是“上宪何轸念,车马来络绎。”——上司们来大邑的车马络绎不绝,却没有对灾民们有任何同情的表示,反而“旗帜要鲜明,饮食务丰洁。志意微不满,登时遭诘责”。张启愚非常气愤:“万事皆待补,此费从何出!”

张启愚不谙官场俗态,不会阿谀奉承,更不曲意讨好上司,因此经常受到刁难和打击。他忍无可忍,一气之下,以养病为由,辞去了知县职务。

张启愚任大邑知县期间,两袖清风,一尘不染,还捐了很多薪俸给书院,离任时,宦囊空空,除行李书籍,别无它物。士民哀痛,扳辕泣涕,依依不舍。当道念其为饱学之士,且忠直勤勉,改授他为莒州学正(官学中的老师或行政人员,八品)。他一如既往,清廉勤勉,任职多德声。晚年致仕回到家乡,教授生徒,亦取得不俗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