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08日
□孙瑞
小雪节气过后,大雪纷飞,胶东半岛,正式进入严冬。冬季寒冷而漫长,能抵御严寒的火炕,是家家户户的避风港、保暖室,是乡愁最初的模样。
在寒冷的冬季,无论大人、孩子,在外冻得全身冰凉,只要回到家里往热炕上一钻,那绵绵的热力,立即从尾骨通向头顶,使你热血充盈,浑身通泰。室外天寒地冻、滴水成冰,屋里炕面散发着热量,使家中温暖如春。
火炕是农民在生活风浪中小憩的港湾,是胶东民间文化传承的一叶方舟。它承载着老百姓一年四季、一日三餐的生活需要。
火炕由炕面、炕洞、烟道及锅炕构成,核心是炕内部的烟道。长期使用过的灶炕,炕洞子有时会堵满烟灰,赶上没风的天气,家里点着了火,看不见外面的烟筒冒烟,可屋里的炕墙、炕面、灶炕门全都往外串烟,弄得满屋子烟气弥漫。
所以火炕要热要保持通畅,首先要在盘上下功夫。盘炕是有技术和学问的。如果盘不好,灶炕不是冒烟就是不起火苗,到了冬天,炕也不热。
堲,是盘炕的主要原料。脱坯不能用黑土,也不能用沙土,要用黏性黄土,脱出的坯既结实又抗烧。
把选好的带黏性的黄泥土用筛子筛过后,再把麦秸草铲断,掺和到泥土里,然后挑水搅拌,等搅匀后,开始脱堲 。
麦秸草的作用就类似于盖楼用的钢筋。
脱堲工作,一般两个人一起做。一个用铁锨运泥浆,一个蹲着负责脱堲。蹲着的人先是把长方形的木框平放在地上,把和好的泥倒进去后,用手一抹,把多余的泥巴取出来,然后用一根铁条,顺着木框四周划一下, 堲就脱好了。大约两三个小时,再把平躺着的半干半湿的堲,扶立起来通风暴晒,等晒干后即可盘炕。
用堲盘的炕,具有散热慢的特点,一宿都不凉。
一个村里的盘炕匠不过三四个人,一般都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因为他们自幼干农家活,磨练出了盘炕的好手艺。
盘炕最有技术含量的活儿是盘烟道。盘炕匠一般会选一个下雨天干活,这样的日子生产队不用出工。那时候人们很淳朴友善,不收任何工钱,连饭也不吃,大约半天时间就盘好了。
冬夜漫长,吃罢晚饭,小孩子们早早钻进被窝,叽叽喳喳地打闹着。看到家里来客人了,就乐翻了,听坐在火炕沿上的大人们拉呱。听到感兴趣的话题,淘气的孩子们不停地探出脑袋,打破砂锅问到底。有的把脚伸进墙旮旯的被子底下,焐得热乎乎的,脸蛋也红扑扑的。
我的母亲热情好客,在四邻八舍里有着很好的人缘,冬天到我家串门的人特别多,母亲总是将火炕烧得热热的。家里来了客人,她就赶紧让客人把鞋脱了,到热炕头上坐着拉家长里短。
到了腊月,家家户户忙过年的衣服,棉袄、棉裤都是母亲一针一线做出来的。剪鞋样、打补丁、纳鞋底、缝被褥,统统在炕上进行。
进了三九,外面非常冷,炕头却热浪滚滚。
早晨,孩子们咕噜一下从炕上爬起来,看着玻璃上冻出的漂亮窗花,有的像山水画,有的像动物。刚上两天学的孩子,用指甲不停地在窗花上写“大”“小”“人”等字;淘气的男孩子,则爱写“儿”“孙”“爷”等。
院子里的树上、院墙上已是银装素裹,白雪皑皑。小麻雀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扑打着羽毛在树上撒欢。
吃罢早饭,孩子们从炕上跳下来,背上书包,带着美好的心情走在上学的路上……
热炕头还可用来生黄豆芽、做酱豆。做酱豆就是把黄豆煮熟后,盛一个盆里,上面盖一个盖子,蒙在被子里。大约一周时间,豆子开始拉丝,直到发出一股酱臭味,才算结束。
母亲再把做好的酱豆与白菜根、芥疙瘩丝配伍,非常对味。晚饭,一家人坐在一起,炕上放一个圈盘,地瓜、饼子用饭灶盛得满满当当,就着氤氲扑鼻的酱豆,个个撑得肚儿圆。
快过年了,家家都到集市上揭一张新席。席子一般是芦苇或者高粱秆编织的,铺在炕上,散发着一股淡淡的清香,为喜庆的年增添了不少节日气氛。除夕之夜,屋外刮着呼呼的寒风,雪花纷纷扬扬地飘洒着,一家人坐在热炕头上,守岁迎新、吃饺子。饭后,火炕上配上昏暗柔和的煤油灯,看着母亲做针线活儿,听她讲着老故事,气氛好温馨。
火炕越到春节烧得越暖和,因为春节用火多,炸果子、蒸馒头、熬猪头冻,火炕岂能不热?
一家人,围在火炕上,一份温暖,一缕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