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3日
徐鲲在“老于帮办进社区”活动现场(资料片)。
徐鲲受理居民反映的问题(资料片)。
徐鲲,《烟台晚报》“老于帮办”栏目记者。二十年来,他以笔为刃,深入群众,解决群众关注的“老大难”问题上万件,栏目共收到锦旗、镜匾40多面,感谢信500多封。“有啥困难事找‘老于帮办’”成为很多烟台市民的口头禅,这个栏目架起了一座政府和群众沟通的桥梁。
“竭诚奉献乃初衷,服务民生步履匆。助老帮残扬正气,排忧济困沐春风。践行礼义人心暖,播撒文明物候丰。件件桩桩成大爱,传承美德立新功。”这是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为《烟台晚报》“老于帮办”栏目写下的“点赞语”。
2003年,《烟台晚报》推出“老于帮办”栏目。2005年,徐鲲成为“老于帮办”栏目记者和主持人。随后,他改进工作方式,从“等读者来访”主动转变为“送服务上门”,围绕“咨询、协调、出点子、解难题”等内容,走进最真实的一线,对市民有求必应,协调解决邻里纠纷、拖欠工资、外来子女上学、再就业、消费维权等热点、难点、焦点问题。
2011年7月,徐鲲和《烟台晚报》同仁一起,又开展“老于帮办进社区”活动,每周六上午,他组织律师、医护人员、“老于帮办”栏目帮办员以及社会各界热心志愿者,走进烟台市各个街道和社区,耐心倾听市民的烦心事、困难事,并现场帮助协调解决市民反映的问题。
家住芝罘区幸福街道幸芝里社区的武先生是“老于帮办进社区”活动的受益者。据悉,武先生擅长水电暖维修,2017年从国企退休。2018年7月,武先生应聘成为市区某酒店的维修人员,并在该酒店工作近一年。2019年6月,武先生因要做手术向酒店提出辞职,却遭遇拖欠工资等情况。
“老于帮办”团队来到幸芝里社区后,武先生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到活动现场求助。徐鲲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联系了酒店人事经理。两天后,酒店方面确认武先生的说法属实,当天下午结清了武先生被拖欠的1.5万元工资,800元押金也同时退还。看着拿到手的工资,武先生感慨万千:“我为了这点工资前前后后跑了3个多月,总也见不着酒店老板,‘老于帮办’出面两天就帮我解决了,你们的办事效率太高了。”
每期活动中,徐鲲都耐心热情接待每一位求助者,对市民反映的问题仔细倾听,认真记录,积极协调,妥善解决。“老于帮办”团队志愿者也发挥各自特长,维修师傅免费帮市民修理家电、钟表、缝纫机等;美发师免费为老人和儿童理发;律师为居民免费提供法律咨询,为困难家庭提供法律援助;医护人员免费帮市民诊断查体。“老于帮办”栏目还多次联系爱心人士,向高龄老人、残疾人和见义勇为模范发放各类慰问品……
从2011年7月到2023年5月,“老于帮办”先后走进311个社区,累计接待市民61000多人次,帮助市民解决各类难题15000多件。作为社区活动的核心人员,徐鲲总是第一个赶到现场布置会场,从未缺席任何一站,活动结束时总是最后一个离开,累计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超过900小时。
今年以来,随着服务项目不断拓展,“老于帮办”进社区活动越来越深入人心,活动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5月21日,“老于帮办”进社区第311站走进芝罘区毓璜顶街道南洪社区,这是“老于帮办”进社区活动启动以来参与单位最多、服务项目最全的一场。42家单位和爱心企业派出工作人员共同参与,烟台部分高校也派出志愿者为市民服务。“老于帮办”团队现场接待了700多位市民,服务项目涉及法律咨询、老物件维修、免费理发、磨刀磨剪、健康义诊、心理咨询、家政服务、房屋修缮、困难家庭帮扶、珠宝首饰鉴定维修、预防金融诈骗、环境保护和消费维权等。
家住南洪街光国巷的刘先生对这场“爱心大集”赞不绝口:“我一直很关注晚报‘老于帮办’活动,我身边的邻居以及亲戚朋友都非常信任‘老于帮办’栏目。徐记者为市民解决了很多棘手的难题,他做的好事数不清。”
除了周末走进社区服务群众,徐鲲还在每周二、周四下午,专门抽时间接待来访读者,接受市民投诉、求助。其中,有在他的帮助下得到免费治疗的辛先生、有拿到赔偿款的贾女士的亲人、有拿到补偿金的李女士、有及时补办了孩子出生证明的王女士……每一个“圆满”的背后,都是徐鲲和群众站在一起,面对困难,迎难而上。“读者找我们求助,是出于对报社和媒体的信任,我们不能辜负了这种信任,大家的信任就是我们工作的动力。”对于每一次感谢,徐鲲都这样回复。
YMG全媒体记者 慕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