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5日
YMG全媒体记者 钟嘉琳
海阳市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达到504万千瓦,占山东省6%、烟台市42.6%,位居全省县域首位,新能源产业纳入“山东省特色产业集群”。
率先开展大型压水堆核能供热研究,先后投运了“园区级”“县域级”核能供热工程,目前已建成国内首个跨区域核能供暖项目。
率先开展大型压水堆核能供热研究,打造我国首个核能综合利用技术品牌“暖核一号”,建成国内首个跨区域核能供暖项目。新规划建设总面积10.4平方公里的丁字湾新材料产业园,先后引进富利、福莱、中膜等新材料项目落户,项目全部投产后年产值将超过60亿元。
昨日,记者获悉,海阳市聚力做优做强特色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巩固提升传统产业,前瞻性思考、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加快构建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现代产业体系,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持续推进、步伐坚实,连续取得山东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近零碳城市示范创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等试点资格,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成色更足、分量更重。
做优做强清洁能源产业
“核风光氢储”全面起势
海阳市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达到504万千瓦,占山东省6%、烟台市42.6%,位居全省县域首位,新能源产业纳入“山东省特色产业集群”。
建强链条,推进核能开发利用。依托央企两大龙头企业,发挥“链主”效应,上游重点引进核能发电、研发设计,中游重点引进设备生产、制造安装,下游重点引进运营检修服务、发电监测,累计落户涉核项目17个、总投资1300多亿元。率先开展大型压水堆核能供热研究,开创核能供暖先河,打造了我国首个核能综合利用技术品牌“暖核一号”,先后投运了“园区级”“县域级”核能供热工程,目前已建成国内首个跨区域核能供暖项目,获评烟台市“近零碳”排放示范工程。
因地制宜,推进风能开发利用。发挥海阳“适宜发展风电海域600多平方公里、海上风电可开发容量400万千瓦”的资源禀赋,先后引进国家电投、华能、远景能源等龙头企业,半岛南3号、4号以及V场址海上风电项目相继落地,实现了山东首个海上风场落户、首台风电机组下线、首台海上风电塔筒竖起、首度海上风电发出、首个海上风场全容量并网五个“全省第一”。
陆海联动,推进光能储能开发利用。陆上探索全域分布式光伏开发,获批国家级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建成陆上光伏发电项目2个。海上打造“风光同场”清洁能源开发模式,国电投270万千瓦一期50万千瓦海上光伏项目正积极开展前期工作。融进渔光互补项目(一期100MW)于6月30日顺利并网。建设山东省首批储能电站示范项目——国电投海阳100MW/200MWh储能项目,目前已并网并荣获2023年度中国电力优质工程奖。
培育壮大航空航天产业
“星箭弹船器”逐梦苍穹
海阳市围绕星箭制造、卫星应用、航天文旅等多个领域大力推进航天产业发展,打造“天上有星、陆上有箭、海上有船”核心竞争力,航空航天产业集群被确定为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建强园区载体,集聚产业发展“强磁场”。抢抓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以海阳港为母港,在全国首次实现海上发射的契机,第一时间启动东方航天港规划建设,高标准规划海上发射技术服务港和航天产业制造园区、航天产业配套园区、航天应用文旅园区“一港三区”。东方航天港荣获“商业航天最受欢迎落地园区奖”,航空航天特色小镇成功入选省级特色小镇。
聚合优势资源,激活产业发展“动力源”。加强沟通协调、请示汇报,积极争取省级、烟台市级政策支持,省级层面建立了山东省推进东方航天港重大工程建设协调机制,烟台市成立了航空航天产业链和东方航天港产业园指挥部,组建了投融资国企平台——东方航天港集团。成功举办了2022年、2023年两届东方航天港产业发展大会,先后与20多家企业、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与李德仁等9名院士建立工作交流机制,产业发展的政策机制日趋完善、智力支撑更加坚实。
建设重大项目,按下产业发展“加速键”。按照“重点先行、全链布局,先固后液、陆海联动”的推进思路,加快打造全产业链集群。目前,已落地产业项目17个,总投资263亿元,涵盖星箭制造、卫星应用、高端配套等多个领域;已竣工项目4个,完成投资50亿元。火箭链方面,引进了航天一院、航天四院、中科院空天院等“国家火箭队”企业,东方空间、星河动力、九天行歌等“民营火箭队”企业。卫星链方面,引进李德仁院士、龚健雅院士、何友院士等团队,落户了总投资185亿元的“东方慧眼”星座等重大项目,全国新一代智能遥感科学试验卫星“烟台一号”于今年1月成功升空。成功保障实施6次海上发射任务,累计发射卫星41颗。配套链方面,建设的国内首艘海上发射船已下水调试;航天医院、航天小学、航天人才公寓等配套设施正逐步完善;国内单一主题体量最大的航天科普教育基地已于今年7月15日正式开馆,以发射观礼、科普教育为中心的航天文旅逐步成型。
巩固提升四大优势产业
“政产学研用”融合赋能
海阳市深入推进企业倍增计划,推动针织毛衫、新材料、高端装备、食品加工产业突破发展,大力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
推动针织毛衫业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出台《鼓励针织毛衫产业创新发展扶持意见》《海阳市针织毛衫产业高质量发展补充意见》《关于深入实施“工业立市”战略加快推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系列政策,鼓励企业加大一线成型电脑横机技改力度并给予补贴支持,投入运营200台智能化设备,被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评为“中国一线成衣毛衫智造基地”,与慈星股份共同创建了“事坦格一线成衣海阳毛衫设计研发院”。加快实施品牌战略,举办中国海阳第六届毛衫艺术节,有力提升了海阳毛衫品牌知名度、美誉度,推动毛衫产业提档升级。
推动新材料产业向“集群发展”转变,借力打好绿电、工业蒸汽特色资源牌,新规划建设总面积10.4平方公里的丁字湾新材料产业园,打造具有区域优势和持续竞争力的新材料产业集聚区,先后引进富利、福莱、中膜等新材料项目落户,项目全部投产后,年产值将超过60亿元。围绕提升企业科技支撑,推动企业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烟台佳合塑胶科技有限公司为西北师范大学提供定向产学研资金;烟台海誉新材料有限公司与中国海洋大学合作开发的“海洋防污材料检测与评价公共服务平台”已结题并投入运营。
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向“智造”转变,加快推动以海阳中集来福士和海阳核电设备为龙头的装备制造业向高端化、数字化转型,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持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2023年欧特美和核电设备成功获评烟台市数字化车间和烟台市智能制造场景。来福士获评2023年山东省专精特新企业,申报山东省高端装备领域支持高质量发展奖励资金和山东省智能制造标杆企业。
推动食品加工业向“预制菜领域”转型,抢抓预制菜产业发展窗口期,深耕预制菜产业发展。充分发挥海阳作为传统农业大县,农、畜、禽、水产品种类多、产量足的优势,为预制菜规模化、多元化、品质化发展提供坚实的原料保障。引导鲁丰食品、盈孚海洋等预制菜企业把过硬品质作为核心竞争力,着力推进产业全环节的标准化、品质化。延链发展包装、电商、冷链物流等产业集群,以预制菜突破发展引领传统食品产业转型升级,将产地优势有效转化为产业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