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大雪”诗话

2023年12月15日

□岳立新

岁暮天寒风雪始,万树一夜琼花开。当我们在凛冽寒风中期盼的冬日暖阳,到达黄经255度时,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迎来了冬天的第三个节气——“大雪”。

大雪至,是仲冬时节的正式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大雪,十一月节,至此而雪盛也。”大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1个节气,在每年阳历的12月6、7或8日。古人把这个节气命名为“大雪”,是因为这个节气的特点是气温显著下降、下雨或下雪。但“大雪”只是个名称,反映的是这个节气期间的气候变化,并不是表示这个节气期间就会下很大的雪。我国古代将大雪分为三候:“一候鹖旦不鸣;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是说此时因天气寒冷,寒号鸟也不再鸣叫了;此时是阴气最盛时期,阳气已有所萌动,老虎开始有求偶行为;“荔挺”感到阳气的萌动而抽出新芽。

雪,是冬的精灵,是藏在人们心底深处的童话世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旋扑珠帘过粉墙,轻于柳絮重于霜”“应是天仙狂醉,乱把白云揉碎”……在古人笔下,雪,或俏皮,或婉约,或豪迈,给这个世界带来轻灵和洁白的同时,也带来了丰盈和隽永的诗意。

雪,一尘不染,柳宗元把这看作雪的颜色。“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一首至今都能让我们张口即来的《江雪》,把那种无声的孤独刻画地“后无来者”:一片空灵地写雪景,前三句却不见雪字,直到最后以雪结句,一幅“千山”“万径”“渔翁”已经全覆盖于深雪之中,而那雪还在纷纷扬扬、飞洒不休的山水人物水墨图展现在眼前,让我们在雪后的苍茫大地中明白了什么是壮美,在空无一人的茫茫雪原中懂得了什么叫孤独。寥寥20个字,把柳宗元摆脱世俗超然物外,以及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显露得淋漓尽致。一尘不染,寂静无声,才是我们心底的安宁。

雪,素洁清雅,白居易把其称之为玉尘,“漠漠复雰雰,东风散玉尘”。雪花密布,飘飘洒洒,吹散在天地间,碎屑如玉一般。美妙贴切的比喻,把雪低吟浅唱着冬日旋律,涤荡着尘世间纷扰和尘埃,还给大地一个洁白、清凉世界的那种独特的莹亮素洁之情尽显笔下。“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同样是这位现实主义诗人,一首《问刘十九》,把冰天雪地那种极致的冷与围炉夜话那种沁心的暖融入字里行间,让我们恍然间明白:原来,幸福不在春暖或是冬寒,而是有人问你冷暖,好友共话家常。

雪,澄澈美好,高骈把这纯洁的白喻为飞花。“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诗人坐在窗前,欣赏着雪花飘入庭户,雪花把窗外的竿竿青竹变成了洁白的琼枝,整个世界都变得明亮了。此时登高远望,之前冬日荒野的那些枯枝败叶、那些崎岖道路都被大雪覆盖,展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坦荡无边的洁白世界。让世界变得与雪一样洁白美好,这是唐朝诗人高骈的愿望,又何尝不是我们每个人心底的祝福与希冀?

雪,大气磅礴,毛泽东则把雪视为舞动在我国大好河山的银蛇。“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1936年2月,日本继侵占东北三省以后,又将魔爪伸向华北,国家和民族处于危急存亡之秋。全党全军在毛泽东制定的北上抗日的正确路线指引下,摆脱了蒋介石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跨越了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建立了以陕甘宁边区为中心的中国人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前进阵地。在这种特殊的背景下,毛主席眼中的北国雪景,正是蕴藏着无限革命力量和美好未来的“黎明”。一到“晴天”,祖国大地必将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是毛主席对大雪和红日交相辉映壮丽景象的直抒胸臆,也是毛主席面对祖国大好河山发出的巨响。

自古文人墨客,尤其唐宋两朝,吟咏大雪往往发乎性灵,身体力行感知大雪节气带来的严寒与雨雪,又将之付诸笔端,从而留下了隽永流传的名篇佳作。而面对这又一次到来的大雪节气,我们在感叹自然节律奥妙的同时,也多了一份与古人同赏、今人同庆的快乐。“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我们一同在李白的《北风行》中感知雪之大;“海天黯黯万重云,欲到前村路不分。烈风吹雪深一丈,大布缝衫重七斤。”我们一同在陆游的《大雪》中感知雪之深;“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我们一同在白居易的《夜雪》中感知雪之重。

新雪煮茶香,凉冬万物藏。冬藏,是藏在心里。在这寒冷的冬日,炉火正旺,暖气融融,不妨约上三五好友围炉闲坐,煮茶温酒,在惬意时光中等一场白雪皑皑,邂逅一场纯净的浪漫。相信,那些藏在心底的微小心动和美好、发现和思考,都会长成参天大树,在下一个春天,也都能从容错落,生机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