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贵含蓄

2023年12月15日

□陆玉生

有的诗,我们读一遍就够了,感到淡然无味,不想再看第二遍;有的诗我们看了还想看,百读不厌,越琢磨越有味道。这是什么道理呢?想来可能是因为前者太直、太露,作者要说的话,自己都说完了,没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和回味的余地,而后者则将异常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深含于艺术形象之中,“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让读者通过艺术形象自己去回味,去思索,去体会和领悟。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含蓄。

古人很看重诗的含蓄,也有许多关于诗含蓄的论述。我们还是通过实例来说明什么是含蓄以及含蓄在诗中不可忽视的作用吧。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作者在江边站了多长时间?他对离去的孟浩然是怎样的一种依依难舍的心情?作者没说一字,一切尽在不言中,却感人至深。这就是含蓄的效果,它让读者回味无穷。

下面简谈一下我们常见的含蓄的几种表现手法:

一是通过一个或几个容量较大的细节,以一斑窥全豹,以一点示全面,达到以少胜多的效果。如《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作者将几十年远走他乡的悲欢离合,几十年颠沛流离的人生感慨,多少个日日夜夜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回到故乡瞬间的兴奋心情,自己的变化、家乡的变化,一切的一切,都体现在这一特别的时刻了。“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一句包含了多少无以言表的内容啊。

再如《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对唐代由盛而衰的内心感慨,全在这一细节“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里表现得淋漓尽致了。真可谓是以一斑窥全豹的典型范例。

当代诗里这样的例子也不少。如诗人流沙河的《夜读》:“一天风雪雪断路,晚来关门读禁书,脚踏烘笼手搓手,一句一笑吟,一句一欢呼。刚刚读到最佳处,可惜瓶灯油又枯。鸡声四起难入睡。墙缝月窥我,弯弯一把梳。”那个特殊的年代,使人心成了一片荒漠,读到一本现在看来很普通的书,就激动不已。特别是最后三句,情景交融,令人震撼之极。

二是从外围入手,从侧面入手。不直写,从旁伏发,“秘响旁通,伏采潜发。”如宋代柳永的《八声甘州》里的“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识天际归舟”,不直写作者对远方红颜知己的思念,而是从侧面,用曲笔,联想到远方的佳人在妆楼上热切地盼望自己归来的情景。这就有了立体感,也算含蓄得有味、耐嚼。

三是弦外音,味外味。写一个看似不相干的事,一语点破主题,或让读者自己去联想,去领会。如南宋林升的《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表面看似写杭州西湖的歌舞升平、醉生梦死的生活,但“直把杭州作汴州”一句,就把那些被金人从汴州赶到杭州的王公大臣的无耻嘴脸和心态尽显纸面,更体现了作者对这些无耻之徒的气愤和鄙视,以及作者的忧国忧民之心、不与之同流合污的正直之怀。

四是白描,不点主题,只给你提供一幅画面,一个镜头,让读者自己去领悟,去体会,去咀嚼。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乍一看似一幅纯粹的山水画,没什么寓意,但细一体会,作者那孤芳自赏、与俗世格格不入的个性,以及对保守势力不屈服、不媚俗的精神境界,旋即跃然纸上。那纯粹素雪的境,恰好衬托了诗人襟怀高洁的意,意境交融,出奇制胜。

再如艾青的《补衣妇》:“补衣妇坐在路旁,行人走过路,路上扬起沙土,补衣妇头巾上是沙土。她的孩子哭了,眼泪又被太阳晒干了,她不知道,只是无声地想着她的家,她的被炮火毁掉的家,无声地给人缝补……”诗人用文字画了一幅画,一切都在无言的画面里,哪怕一点点议论都是多余的。

含蓄还有许多种表现形式,我们可以从读过的诗中去体会。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含蓄不等于晦涩,含蓄是通过字面的内容让人联想到字面以外的许多许多,晦涩是让人看不懂,不知所言。以上是个人读诗的一点心得,仅供诗词爱好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