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1日
建立“一个公共品牌+多个子品牌”的“1+N”品牌展销模式,创建“农鑫优选”县域公共品牌;建立优质农产品品牌目录,培育推广源珑黑牛等特色品牌20余个;支持联蕾、鹏泰等20家企业建成全省最大的县级智慧化粮食储备库和仓储冷链设施,粮食、果品收储保鲜能力大幅提升。
昨日,记者获悉,招远市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产业振兴为突破口,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放大产业乘数效应,着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招远先行区。2020年以来,先后荣获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示范县、山东省农产品出口产业集聚区、山东省“十百千”乡村振兴示范县等称号。
构建“点、线、面”三维矩阵
建立“1+N”品牌展销模式
招远市出台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全力培育品牌增长点、绘制产业路线图、构筑区域新格局,加快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建立“一个公共品牌+多个子品牌”的“1+N”品牌展销模式,创建“农鑫优选”县域公共品牌,整合双塔粉丝、齐山蜜薯、大户葡萄等优势品牌资源,打造统一的网上商城、形象门店、社区团购配送点,产品质量和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农鑫优选”品牌已成功进入北京、上海等一线市场供应体系。坚持“线上+线下”融合模式,线上联合抖音、快手开展直播带货,线下联合顺丰速递、大型商超提供直供服务,产品销量明显提高。建立优质农产品品牌目录,培育推广源珑黑牛、联蕾罐头、欧果花生油等特色品牌20余个,已打造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8个、省知名农产品企业产品6个。
坚持突出主业、特色鲜明、集约高效,精心打造以苹果为主,粉丝、甘薯、畜禽、花生、茶叶、蚕桑齐头并进的“1+6”产业集群,累计培育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9家。其中,苹果产业建成现代示范园97处,矮砧集约栽培面积达到3.5万亩;粉丝产业培育出双塔、三嘉、六六顺、健源等骨干企业,豌豆蛋白年产量占全国的70%以上,成为全球最大的豌豆蛋白生产基地;甘薯产业年产蜜薯4800万斤,远销30多个省份和地区。
综合区域地理、生态资源等因素,规划建设“一环、两带、两轴”产业发展格局。“一环”即以三友庄园、官山田园综合体为核心,推动生态建设和智慧农业相结合,打造近郊高端农业展示区。“两带”即发挥现代果业规模大、带动强的优势,串联阜山、毕郭、夏甸等镇,打造南部林果经济带;依托大户庄园、绿都庄园等,打造市民休闲观光“后花园”,构建北部现代农业旅游带。“两轴”即发挥粮油、果蔬生产大镇优势,构建由张星到夏甸的纵向种植经济轴,培育鹏泰、九顶原乡等特色景点,搭建起蚕庄到阜山的横向休闲观光展示轴。
坚持“农、工、旅”三产融合
深入实施科技“慧”农行动
立足县域特色资源,招远市持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推动“三产”交叉融合、互促互融。
创新“共同体+慧种地”,做强一产稳农。支持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与省农科院开展合作,创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主体+专家+农民”共同体,穗丰合作社发展良种繁育基地5000亩,带动农民年均增收2000元以上,获评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深入实施科技“慧”农行动,积极与省农科院开展优势品种合作试验,济麦5198、济麦44分别创下全省、全国品种单产纪录,被央视专题报道。联合中国科学院开发“安全农业云”系统,率先在大户庄园推广应用物联网,土壤监测、肥水一体化、远距离控制等技术全省领先。
“扩前端+优后端”,做大二产兴农。聚焦前端收储,支持联蕾、鹏泰、永盛等20家企业建成全省最大的县级智慧化粮食储备库和仓储冷链设施,粮食、果品收储保鲜能力大幅提升。聚焦后端加工,引导欧果集团建设科研中心,购置花生深加工生产线,进一步提高花生蛋白、烘焙花生仁、花生油等产品加工能力,企业花生蛋白年产量和出口量分别占全国的60%、50%。1—9月份,招远市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营收达到163.8亿元、同比增长15.6%。
推动“新农业+文旅商”,做活三产惠农。实施乡村文旅精品工程,打造南海林苑、九顶原乡、“金米银丝”等精品旅游线路;规划建设集民俗步行街、胶东文化体验带于一体的文旅融合践行区,每年举办“农民丰收节”等特色活动,打造国内知名文旅目的地。目前,九顶原乡成功创建国家3A级景区,欧家夼、西山王家分别获评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和景区化村庄。探索构建以县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为集散地、镇级为中转站、村级为收发点的农村电商网络体系,打造山东电商直播及供应链基地。1—9月份,招远市农产品网零额达4.2亿元、同比增长20.3%。
激活“人、地、钱”三大要素
建成省级农科专家工作室27处
招远市建立健全农业多元投入机制,引导和支持人才、土地、资金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为农业高质量发 展提供有力保障。
外引内育解锁“人才密码”,深挖外部人才“富矿”,瞄准中国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大院大所,先后引进183名农业专家、博士挂职,建成省级农科专家工作室27处。深耕本土人才“沃土”,以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组织“五支力量”为重点,组织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农人”培训全覆盖等活动,累计举办培训会、现场观摩会等500余场次,培训新型农民3万余人。
土地改革唤醒“沉睡资源”,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研究制定村改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监督管理办法,全面建成县、镇、村三级农村产权交易综合服务体系。畅通对接农村资产、资源供求主渠道,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标准化、信息化、便捷化,有效防止土地粗放经营或撂荒,累计流转土地经营权1.4万亩,成交额超过5600万元。
政策搭台注入“金融活水”,注重从供需两端发力,建立多元投融资机制,注资1亿元成立国资农鑫公司,争取银行授信融资5000万元,重点支持土地改良、种业提升、农产品购销等方面融资。持续扩大金融支农惠农覆盖面,积极争取“鲁担惠农贷”利率优惠,累计为1125户涉农经营主体提供担保9.9亿元,降低成本超过3000万元。
YMG全媒体记者 钟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