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江山乏小草,霜雪见孤松

2023年12月22日

烟台剪纸代表性传承人栾萃华作品。

冬至,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之一,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定出的一个。在3000多年前,古人通过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节气到来的时间,为每年的公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冬至这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预示着冬天的正式到来,过后,白天会一天比一天长,即为冬至。

古人解释冬至为“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据现代天文科学测定,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这天之后,太阳又逐渐北移。

谚语说“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因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量,比地面向空中发散得少,所以短期内气温会继续降低。所以,天文学规定,冬至为北半球冬季的开始。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延续至今。古人认为,自冬至日起,天地阳气逐渐强盛,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所以,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聚会等习俗,多会选择冬至。这样,在民间,冬至又有“小年”的名字。

冬至作为最古老的节气之一,有很多传统风俗,最多的还是与吃有关,如吃馄饨、饺子、羊肉、汤圆等。

馄饨是北方盛行的一种食物,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据传,在汉朝时期,北方边疆经常遭到匈奴侵扰,百姓生活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残暴,滥杀无辜。百姓们对其恨之入骨,就用肉馅包成面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叫做“馄饨”,用吃混沌来发泄心中之恨。

此外,冬至这天,北方大多数家庭都会选择吃饺子。据说,医圣张仲景告老还乡时,在老家南阳正值大雪纷飞的寒冬。他看到百姓们个个耳朵都要冻掉了,就用羊肉、辣椒及相关驱寒药材一起煮熟,剁碎包面皮捏成耳朵样子,煮熟后施舍给乡亲吃,吃后很有奇效。

从此,人们纷纷效仿,就有了一种冬至必吃的美食饺子。谚语就有“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的说法。

古代文人在这一天也写下了许多冬至诗词。这些诗词,就像是一面面的镜子,还原着冬至的古代真面目。诗圣杜甫在《冬至》中写到: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见三秦。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学家,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冬至》则道出了他无畏的气质:书云今日事,梦破晓鸣钟。家祸三生劫,年愁两度冬。江山乏小草,霜雪见孤松。春色蒙泉里,烟芜几万重。

YMG全媒体记者 刘晋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