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在胶东的新闻记者孔东平

2023年12月22日

孔东平与夫人徐舟力。

1945年10月,孔东平以威海卫市政府秘书长的身份,参加与美军代表的谈判。

1945年8月,我军攻克烟台近郊之上夼村碉堡。 (孔东平 摄)

↑1945年8月,我军攻克烟台南山之后,从山上向敌人射击。 (孔东平 摄)

↓1944秋季战役攻势中,我军挺进文登县城,将日伪军部队全部驱走。 (孔东平 摄)

1946年春节,我军慰问团赴老解放区慰问群众。(孔东平 摄)

1947年7月,孔东平出任新华社华东野战军分社第九纵队支社社长兼胜利报社社长。

1946年7月,东江纵队北撤至烟台,孔东平在码头采访曾生司令员。

□殷成明

孔东平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新华社胶东分社的优秀记者。他1943年5月从抗大第一分校(在山东沂南县)调至位于胶东区的大众报社、新华社胶东大众社,1947年7月调离新华社胶东分社。在这四年多时间里,他长期战斗在革命斗争前线,先后完成了一系列重大报道任务,为胶东分社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华社胶东大众社成立于1941年8月13日,1944年2月29日改为新华社胶东支社,1946年3月10日再改为新华社胶东分社。

回国踏上革命道路

孔东平(1919年—2008年),号祥哲,祖籍广东普宁县,1919年9月14日出生于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其父亲早年随祖父漂泊到那里谋生,1926年去世。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海外华侨也掀起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6月,19岁的孔东平怀着报效祖国的豪情壮志,毅然回国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之中。途经香港时,为了表达自己献身祖国的决心和与母亲不辞而别的歉疚,他在自己的一张照片背面写上了这样一句话:“妈妈,把我献给祖国吧!”随后托人把这张照片转交给尚在印度尼西亚的母亲,从此与母亲一别成永诀。

进入国内后,孔东平在前往延安的途中屡经风险,终于在1938年7月7日全面抗战一周年纪念日当天抵达湖北汉口。经八路军汉口办事处介绍,他北上陕西西安八路军办事处报到,被分配到陕北公学分校。当年9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8年冬,武汉、广州相继沦陷,敌后抗战进入更艰苦的时期。为了适应抗日战争发展的新形势,中共中央决定在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的基础上组建两个分校,进入敌后抗日根据地,就地就近培养我军的干部。孔东平积极报名参加,被分配到抗大一分校,任政治部民运科干事。1939年1月,孔东平与抗大一分校的同志们开始从陕西延长县出发向东行进,1940年1月到达山东沂南县。为了创建一个有利于教学的环境,学校于1月下旬抽调五六十名干部成立民运工作团,下设三个队,孔东平被任命为一队队长。1941年1月,他被任命为民运工作团副团长。这期间,他带领民运工作团在泰安、济宁、费县等地坚持反“扫荡”斗争,许多战友英勇捐躯,他也左臂中弹负伤。

承担起新闻记者的责任与使命

1943年5月,孔东平被调到大众报社、新华社胶东大众社任通联科副科长、特派记者,主要负责外勤采访工作,从此开始了自己的新闻工作职业生涯。作为职业记者,孔东平始终牢记自己的责任与使命,兢兢业业,不畏艰险,坚持深入一线采访,多次出色地完成重大报道任务。

1943年秋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经过广大军民的艰苦努力,已经摆脱严重困难的局面,形势明显好转。到1943年底,胶东军民已经打破日军封锁,制止了日军“蚕食”,粉碎了日军多次“扫荡”。刚刚来到胶东根据地的孔东平,每天都为胶东军民坚持抗日、浴血奋战的英雄事迹感动着、激励着,也为日伪军烧杀掳掠、残害百姓的暴行愤怒着。他深感自己作为一个新闻记者应该承担的重要使命,有责任通过新闻作品揭露日伪军的暴行,歌颂胶东军民英勇顽强的反抗精神。他放下简单的行李,就迅速投入到紧张的采访报道中。他几乎是一个工作狂,每天很少休息,来自前线的重点报道一篇接一篇地发出来,其中很多报道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1944年8月下旬,胶东军区抓住战机,调动兵力,以前所未有的规模与声势对敌伪发动秋季战役攻势,从南海区、西海区到东海区、北海区全面展开,20天时间就取得巨大成功。这次战役攻势到底取得了哪些战果?赢得这次重大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下一步我们怎么干?这是当时部队和地方干部群众都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为此,9月15日下午,孔东平专访了胶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政委林浩。当晚,他就写出了长达5400多字的电讯《许司令、林政委谈此次战役攻势与当前任务》。9月16日,《大众报》第一版以整版篇幅刊发新华社胶东支社这一电讯稿。这篇报道,既简要清晰地讲述了这次战役攻势的发起、经过和获得的巨大战果,又全面深刻地分析了我们赢得胜利的主要原因,还展示了未来战场胜利的前景和我们的主要任务。这篇报道的发出,对增强广大军民对战场形势的全面深入了解、鼓舞军民抗战斗志,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945年8月烟台、威海卫等城市解放后,青岛成为我军解放全胶东最后的堡垒。狡猾的日本强盗企图拖延投降时间,从莱阳县城、金口、穴坊等地汇集到即墨县城,开始“日伪蒋合流”,阻挡我军攻打青岛。8月26日,胶东军区第五师十三团、南海军分区主力部队及地方武装开始向即墨城的日伪军发起进攻。战斗打响后,孔东平就一直冒着生命危险,跟随我军主力部队在前线采访,目睹了我军官兵英勇杀敌的感人场景。战斗胜利结束后,他很快写出了长篇通讯《打开青岛的大门——即墨城》(1945年9月5日《大众报》),用大量鲜活的事实,真实生动地记述了前线激烈的战斗场面和我军官兵的感人事迹。

抗日战争结束后,根据国共两党重庆谈判签署的协定,我党领导的广东东江纵队主力于1946年6月30日从广东大鹏半岛沙鱼涌登船启程北撤烟台。孔东平奉命前往烟台采访报道。7月4日,美海军第七舰队派克中校抵烟商谈东江纵队撤退人员登陆事宜,称北撤部队即将到达烟台。孔东平随即发出电讯《曾生率东江纵队即将抵达烟台 美派克中校赴烟通知我方》(新华社烟台1946年7月7日电),报道了这一重要新闻。7月5日,承载东江纵队人员的三艘美军登陆舰靠岸烟台港。孔东平又很快发出电讯《东江纵队北撤抵烟 胶东解放区各界热烈欢迎慰劳》(新华社烟台1946年7月9日电)。为了进一步深度报道东江纵队北撤抵烟事件,孔东平很快又发出通讯《欢迎东江纵队登陆记》(1946年7月20日《人民日报》),详细报道了胶东党政军领导和烟台民众欢迎东江纵队抵烟的盛况。这次非常成功的重大事件报道,显示了孔东平作为一名职业记者的深厚功力。

作为共产党员,孔东平一直勇往直前,严格要求自己,从不懈怠;作为职业记者,孔东平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在肩,十分敬业。1945年5月8日,他与同在大众报社、胶东支社当编辑的徐舟力结为伉俪。他们结婚一年多以后生下大女儿。当时,因敌人频繁“扫荡”,大众报社、胶东支社工作地点不断在各地转移,再加上工作任务太重,他们只好将孩子送到乳山县,委托徐舟力父母照看。乳山距胶东支社常驻地莱阳县有100多里,因路途遥远,他们夫妇极少有时间能去看望孩子。同志们都说,孔东平是个全身心投入党的新闻工作的人。

用镜头记录下历史

孔东平会摄影,这是当时绝大部分记者不具备的能力。他在完成大量文字报道的同时,还发出许多新闻图片,用镜头记录下无数重要的历史瞬间。

1944年8月29日夜间,胶东军区第十三团一个营、军区特务营和莱阳县独立营、三区中队、民兵等对敌人坚固设防的西山日军据点和马连庄伪军据点分别展开包围,随后实施攻击。仅仅6个小时,两处据点便被攻克。此战共摧毁32座碉堡,击毙日军14名、俘虏4名,击毙伪军30余名、俘虏130余名,马连庄周围数十个村庄获得解放。自此,莱阳县北部和西部抗日根据地连成一片。正跟随部队在前线采访的孔东平抓拍大量现场照片,真实生动地报道了这场战斗的激烈场面和我军官兵不怕牺牲、英勇杀敌的事迹。

1945年8月,日本政府宣布投降后,驻烟台市区及邻近县城的日伪军企图凭借将近5000人的兵力和优良装备守住烟台,以待国民党军队来援。解放山东重要港口城市烟台,对于夺取胶东抗战最后胜利具有重要意义。8月15日,东海军分区所辖部队、北海军分区所辖福山独立营和烟台工委领导的烟台大队共2000余人,分东、西、南三个方向,向烟台市区发起进攻。8月24日,烟台解放。这期间,孔东平一直跟随部队在最前线采访,用镜头记录下大量一线作战情况,如我军攻克敌军上夼碉堡、我军在南山阵地向敌军密集射击、我军攻下烟台山阻击敌人从海上逃跑,以及胜利后我军战士为烟台市政府机关站岗等。这些新闻图片,今天看起来依然令人感动和震撼。

1946年6月,孔东平在烟台结束了对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运送救济物资给胶东解放区与我方谈判的采访报道,便脱下西服、换上军装驱车南下,直奔胶济前线随军采访。罪大恶极、血债累累的大汉奸、国民党军队新编第十二师师长赵保原演罢“曲线救国”的丑剧,正装备着国民党受降日寇的精锐武器,以胶县为大本营向解放区人民展开血腥屠杀。6月9日,经过一昼夜激烈战斗,胶县县城被我军解放,赵保原被击毙。孔东平带着照相机赶到县城北门外,拍下被击毙的赵保原。后来,战士们把赵保原的尸体拖到旅司令部指挥所前,华野九纵司令员聂凤智、政委刘浩天、参谋长肖镜海等都从指挥所出来查看,验明正身。孔东平又用相机拍下这一现场,留下了重要的历史瞬间。

孔东平拍摄的新闻照片,绝大部分是报道前线我军对敌作战的情况,也有胶东青年踊跃参军、参战官兵立功受奖和我军慰问团赴老解放区慰问群众等情况。他还拍摄了一些新闻人物,如海阳县民兵英雄赵守福、于化虎、孙玉敏,以及文登县胶东劳动英雄张富贵、昌南县群众领袖陈殿文等。

创办《新威日报》

领导重大报道活动

1945年8月威海卫解放以后,中共威海卫市委、威海卫市人民政府成立。同时,胶东区党委决定成立新威日报社,创办威海卫市委机关报——《新威日报》,9月,任命威海卫市委宣传部部长章若明兼任新威日报社社长,调大众报社、新华社胶东支社通联科副科长孔东平任总编辑、副社长。从大众报社、胶东支社调到新威日报社工作的还有孔东平夫人徐舟力,以及于梦尤、王基农、徐慎吾等同志。

从大众报社、新华社胶东支社驻地莱阳到威海卫有200多里路。孔东平带领同志们经过长途跋涉,到达威海卫后顾不上休息就立即投入到报社筹建工作中。当时刚刚从战火中走出来的威海卫市,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办报的各种条件都不具备,白手起家创办一张报纸困难重重。孔东平和同志们一起昼夜奋战,迎难而上,成功破解了从采编到印刷、发行的一道道难题。

10月1日,《新威日报》正式创刊,发行后广受读者欢迎,期发量很快突破3000份,除覆盖本市机关、部队、学校、企业外,还逐步扩展到附近的荣成、文登、牟平等县。据1946年4月13日《大威周刊》报道:“威海市的《新威日报》创刊半年威信极高,现已日销三千份,遍及城市乡村各地人士。”

当时威海卫刚刚解放,斗争形势复杂。作为报社主要指挥者,孔东平领导新创刊的《新威日报》开展了一系列重大报道活动:揭露蒋介石政府发动内战的阴谋;宣传和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加反蒋队伍;围绕共产党在解放初期的中心任务,广泛宣传共产党的政策;揭露国民党反动统治,为建立共产党政权大造舆论。这些重大报道活动,对鼓舞民众的革命和建设热情、稳定城乡秩序、推动威海卫经济社会发展,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1945年10月初,美军在烟台登陆的企图失败后并不死心,又企图登陆威海卫。10月3日傍晚,美军两艘舰艇突然驶入威海港内,美陆军上校金田、海军中校麦克亚尼士率领武装士兵30余人在西码头登陆,要求谒见我军政长官。当晚,威海卫市长于洲、威海卫警备区司令员张怀忠接见美军代表。孔东平应邀以市政府秘书长的身份参加活动。次日,威海卫市政府又与美军代表举行谈判,拒绝了美方的要求。过了一个月,美海军巡洋舰比尔中将借口寻找失事美机残骸和驾驶员,又要求在威海卫登陆。孔东平和翻译李翼之陪同于洲市长乘一艘机轮船冒着风浪登上美军巡洋舰,庄严地向美方宣读了朱德总司令的命令:不同意美军在我国领土登陆和在我领海停留,要求美舰迅速撤离威海卫海面。最终,美军企图登陆威海卫的阴谋彻底失败。这是新成立的威海卫市委、市政府展开的第一次重大外交活动。孔东平不仅参加了这一事件处理的全过程,圆满完成临时兼职任务,而且及时发出了相关重要报道。这些报道,有力地揭露了美军企图窃取抗战胜利果实、干涉中国内政的阴谋,使广大民众扬眉吐气、深受鼓舞。

1947年7月,孔东平调任新华社华东野战军前线分社第九纵队支社社长兼胜利报社社长。1949年4月,调任新华社华东野战军总分社九分社社长兼长江报社社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孔东平改名孔迈,历任新华社印度新德里分社首席记者、新华社古巴哈拉那分社社长、新华社日本东京分社社长、新华社对外部主任、新华社首批特级记者、国家对外文委宣传司司长、广播电视部秘书长兼外事局局长、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书记处书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