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6日
□张鑫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重大创新,要坚决摒弃将发展与保护对立起来的传统现代化道路,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迄今为止,人类文明经历了三个阶段,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从原始文明敬畏自然、崇拜自然,到农业文明依赖自然、顺应自然,再到工业文明征服与改造自然,三个阶段都没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在资本和利润的驱动下,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出现了严重的资源枯竭危机、生态环境危机,全球气候变暖、大气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已经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和生命质量的重要因素,人与自然之间的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之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社会实现永续生存、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是人类社会在自然规律科学认识基础上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得出的重要结论。
人与自然和谐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在科学认识和把握现代化规律基础上形成的重要成果。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共同的理想与追求,也是满足人类社会对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途径。已有的世界现代化,在生产力、科学技术、城市与农村建设、公共服务、精神文化产品创造以及人的主观能力性提高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满足人类物质文化需求、解决人类物质和精神贫困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一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从对自然的顶礼膜拜到最大限度地征服和改造自然,从世界“八大公害”事件到生态赤字、气候危机,现代化越来越成为一把“双刃剑”,保护与发展、环境与民生等越来越多的所谓“两难”接踵而至。破解诸多“两难”选择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成功找到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道路。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此同时,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然面临诸多矛盾和挑战。生态环境质量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相比,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尚未成长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能源结构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污染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任务艰巨,资源环境对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同时一些西方国家多方面对我国施压,围绕生态环境问题的大国博弈十分激烈。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坚定不移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路,是化解我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推动能源科技革命、推进产业优化升级、破解发展困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要求。
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为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亟须在实践中成功推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要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要统筹好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正确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要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顺势而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善于运用约束和激励并举的政策工具打造绿色低碳的产业结构,拓展符合本地资源禀赋和定位的发展路径。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碳达峰碳中和是多重目标、多重约束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明确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路线图和施工图,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应用,创建低碳省区、城市、城镇、产业园区、社区试点,支持有条件的地方、行业、企业率先达峰。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要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在大气治理过程中加强污染物协同控制,在水治理过程中实现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的科学治理统筹,在土壤治理过程中加强污染源头防控,同时开展新污染物治理特别是与土壤相关的持久性有机物、内分泌干扰物、抗生素等问题。要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统一的生命体,必须尊重和顺应客观规律。要统筹生态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从长期规划中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自然生态各要素,实行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维护生态平衡。坚持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原则,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治理生态环境,因地因时制宜、分区分类施策。要健全最严格的制度体系和最严密的法治体系。既要制定全面的立法规划,逐步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环境立法体系,又要严格执法,加大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克服地方保护主义,通过垂直管理、跨区域管理等措施,进一步改革执法机制,实施最严格的地上地下、陆海统筹、区域联动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确保相关法律法规能够不折不扣得到执行。要守牢安全底线。守住经济发展的安全底线,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发展的做法,坚决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各级政府发展经济过程中要兼顾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严密防控环境风险,及时妥善处置环境突发事件,加强核与辐射安全监管,确保万无一失。
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中,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从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锚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目标,筑牢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绿色根基。
(作者单位:中共莱阳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