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8日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绿色亦是驱动城市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昨日下午,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绿色护航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
记者从昨日的发布会上获悉,今年以来,烟台市生态环境局聚焦“坚定不移服务重点项目、坚定不移服务企业发展、坚定不移改善环境质量”三大工作任务,实现了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的双扩双拥:对104个挂图作战重点项目、1156个省市县三级重点项目实行台账化管理,保障了1600亿元的有效投资。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烟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自觉把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有机统一起来,让绿色引擎为城市的跨越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和后劲。
1小时内响应,12小时内解决问题 保障1600亿元有效投资
环境影响评价是在发展中守住绿水青山的第一道防线,对于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何既守住生态底线,同时又兼顾发展,深入一线、靠前服务尤为重要。
烟台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德胜介绍,为精准做好环评审批服务保障,市生态环境局已对104个挂图作战重点项目、1156个省市县三级重点项目实行台账化管理、安排专员一对一靠前服务,定期调度进展,提前研判项目的环境可行性;深入60余家企业调研发展状况,帮助企业出谋划策,积极协调解决项目开工建设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以日前出台的排污许可三项制度为例,市生态环境局主动帮助企业申领排污许可证。先是组建排污许可技术服务小组,构建及时、准确、专业的咨询响应机制,做到1小时内响应、12小时内解决问题;再是优化了受理窗口前移、临期提醒等服务举措,建立“一家企业、一个人员、一管到底”的排污许可企业帮扶机制,对每一家申请许可证的企业,都安排专人走到现场,帮助企业梳理排污许可证申请材料,普及排污许可制度相应法律法规要求。
环评审批是建设项目依法开工建设前必须完成的重要一环。如何在保障生态安全的前提下推动重大项目、企业项目尽快落地?
答案是:优化简化环评文件编制。王德胜表示,为推动重大项目尽快落地,市生态环境局推行“不见面”审批,环评、排污许可受理窗口全部前移到区市,方便企业“就近办”,并将涉及陆域环评、海洋环评、辐射环评、入海入河排污口设置等多个事项的,统一纳入一本环评文件,实现一次审查一个批复“集成办”。
要素保障则是一切政策制度实施的根本。为确保重大项目落定、落好,市生态环境局提前介入新上重大项目,为项目总量指标缺口提前谋划。截至目前,全市生态环境部门已审批836个建设项目,保障了1600亿元的有效投资。
提升监管效能
全市非现场执法比例达到30%以上
护航经济发展,环评审批流程在“简”的同时,也意味着要更“严”。
为此,近年来,生态环境局严格执行项目环境准入条件。严把项目审批关口,对不符合要求的建设项目一律不予通过审批。
“严”的另一措施,则是加强中介机构监管。对此,市生态环境局建立环评文件“红黄蓝”分类管理制度,并对69家环评单位实施分类亮牌,将获得“红牌”较多的编制单位列入重点监管对象。目前,还对全市环评单位开展全覆盖现场检查71家次。“其中,我们对3家环评单位和4名编制人员失信记分。”王德胜在发布会现场介绍,所有失信单位或个人均会上传至信用平台,落实“一处失信、全国受限”的跨地区环评失信惩戒机制。强化业务培训指导。出台排污许可审查内部程序、技术支持机构管理办法、监管实施意见等三项制度,完善排污许可全链条“一证式”监管体系,深入开展“全面培训、全面核查、全面提升”工作,对企业和环保管理人员4600人次进行培训,有效提升了企业的环境管理能力和污染防治自觉性,促进排污许可提质增效。
当然,为避免“一刀切”的现象发生,也为了更好地服务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市生态环境局在减负方面还出台了相关的政策。
王德胜介绍,首先是严格执行《山东省生态环境行政处罚裁量基准》《烟台市轻微违法行为不予行政处罚和一般违法行为减轻行政处罚事项清单》文件要求,对符合轻微免罚的违法行为不予处罚。据统计,2023年全市轻微免罚案件19件,从轻处罚案件11件。
实施智慧监管,则是“人性化”执法的又一体现。依托山东省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智慧监管系统和企业端APP,鼓励企业环境问题线上整改,线上审核,远程智能监管,目前已有14447家企业上线企业服务端。
用“一张清单”差异执法,正面监管。利用企业环境信用评价机制杠杆效益,对纳入正面清单的238个企业或项目充分信任和支持。目前,全市非现场执法比例达到30%以上,在加大正向激励力度的同时,让自觉守法企业普惠受益。
50个项目“打捆”审批
节省费用40余万元
环评改革只有持续深化,绿色发展才能稳步提档升级。也正因如此,烟台在莱山经济开发区开展生态环境部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改革试点工作,对符合规划环评和“三线一单”要求的建设项目,在环评形式、审批流程上大幅优化简化,实现审批时限再压减,大幅降低了项目落地的制度性成本。
为了推动减污降碳研究。积极探索减污降碳协同经验模式,完成黄渤海新区“三线一单”减污降碳协同国家级试点、碳排放纳入规划环评省级试点,在全市深入开展“三线一单”减污降碳协同管控研究,进一步推动全市空间优化布局。
毋庸置疑,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让烟台的营商环境越优、越好、越“人性”。为此,烟台市决定对产业园区内同类型小微企业和同类型基础设施项目实施环评“打捆”审批。目前,已对指导招远市50条河道水域综合治理项目进行“打捆”,为企业节省时间2个月,节省费用40余万元,真正实现了审批时间再缩短、环评费用再压缩、企业负担再减轻。
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以绿为底,高质量崛起的烟台,正继续以奋进者的姿态走在前、当先锋,书写新时代的烟台“绿色答卷”。
YMG全媒体记者 童佳怡 通讯员 谢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