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国贡献了30多个小麦品种,日前又在“首届南方馒头小麦品种质量鉴评会”上包揽前两名——

烟台小麦育种如何走在全国前列?

2023年12月29日

农业农村部小麦测产专家组对莱州市城港路街道金海试验场“烟农1212”小麦高产攻关田进行实打测产。

YMG全媒体记者 苗春雷 摄影报道

日前举行的全国“首届南方馒头小麦品种质量鉴评会”上,“烟农1212”“烟农29”小麦品种包揽前两名。

这场鉴评会是国家小麦育种联合攻关、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和农业生物育种专项项目组召开,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及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联合承办的权威“赛事”。

会前,主办单位在全国共征集了46个品种。会上,3名院士领衔,百余名育种专家共同见证,因此,比赛结果成色十足。

“可以说,这场鉴评会代表了中国制作南方馒头的小麦品种的最高水平。能在这场真刀实枪的比拼中拔得头筹,充分证明无论是产量还是品质,烟台小麦育种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烟台市农科院副院长姜鸿明表示。

国内领先,烟台小麦育种是如何做到的?

历代传承

贡献30多个小麦品种

烟台小麦实力何以强大如斯?这要从烟台市农科院小麦育种的历史说起。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烟台农科院小麦育种团队已为全国贡献了30多个小麦品种,荣获包括全国科学大会奖在内的42项奖励和称号。

“首先得益于我们几十年从不间断的赓续传承。”姜鸿明说。

从徐沛然到王玉心、方正,从姜鸿明、于经川、王江春到李林志、辛庆国、孙晓辉,纵观烟台市农科院每个发展时期,都涌现出一批学科带头人,在世代更替中传承种质资源,赓续优秀传统。

种质资源是育种的基础材料,没有优异的种质材料,就相当于“无米之炊”。

“经过一代代的传承,我们积累了大量宝贵的材料,让我们得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继续前行。”市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副所长李林志说,他们高效挖掘利用前人传下的种质资源,持续育成突破性新品种。

育种材料还是其次,更重要的是安于清贫、耐得寂寞的精神传承。

在育种界有个说法,一粒良种,十年磨剑。一个新品种,从选定亲本开始,要经历组合杂交、后代分离、筛选、小区鉴定、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及品种审定,往往需要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选择、淘汰、改良,周期漫长、过程枯燥。

“小麦育种是优中选优,一年一年地选,上万个材料都不一定能选出一个品种。所以说一个品种是千里挑一、万里挑一毫不为过。”姜鸿明说。

寒来暑往,冬去春来。兴农报国的初心、守望麦田的情怀,历经数十年的沉淀,逐渐形成烟台农科院的精神风骨,吸引了一代又一代育种人投身大地,薪火相传。

在坚毅执着、吃苦耐劳的坚守中,他们收获了一个又一个良种。

“育种有很强的随机性,好苗头一旦错过了,这辈子就可能再也找不回来了。”姜鸿明举例说,有一年快到收获季时,突然刮起大风、下起大雨。刚出差回来的他顾不上回家,直接冲到地里抢收了一批弥足珍贵的材料,这才保留住后来大放异彩的“烟农1212”。

气候特征

低温寒冷兼具高热高湿

烟台选育的小麦品种之所以表现优异,与本地独特的自然环境也有关系。

从地理位置而言,烟台地处黄淮北片冬麦区,是北部晚熟冬麦区向黄淮冬麦区的过渡麦区,兼具两大麦区的特征,因而育成的品种在黄淮冬麦区和北部冬麦区均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从气候环境来说,烟台是国内验证冬小麦品种适应性最具备优势的地方,在小麦育种表型选择中具有不可替代的自然优势——

烟台春季持续时间长,小麦穗分化时间长,后期灌浆持续期长,选育出的小麦品种具备分蘖成穗率高、穗粒数多、粒重和单株产量潜力高等产量要素的环境选择结果;

早春低温,4月份常有0℃以下的低温,并且这种低温会把小麦发育的幼穗冻伤导致不结实,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选育出的品种具有较强的抗寒性;

春天气温回升慢,麦苗生长慢,病毒复制量(繁生量)可以致使麦苗发病,从小麦新生叶就能看出发病轻重,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选择的小麦品种对土传花叶病具有抗性;

小麦生长中后期低温高湿,利于条锈病的发生,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选择出的品种对于条锈病具有极强的选择效果;

小麦生长后期高温高湿,易于引发小麦叶锈病和白粉病,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选择出的小麦品种的叶锈病和白粉病的抵抗能力较强。

因此,烟台地区选育的小麦品种具有高产潜力大、类型丰富、生态适应性广、抗病抗逆性强等特点。

“烟台气候既具备北方的低温寒冷,又兼具南方高热高湿的特点。同时,又具有差异性气候特点。”姜鸿明说,这种其他地区所不具备的气候双重特点,在小麦育种表型选择中具有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选育的小麦品种适应性极强,育成品种的推广范围横跨黄淮北片、黄淮南片、北部冬麦区三大麦区,推广省份最西北可至新疆,最南至江苏、安徽,适用范围极广。

比如,“烟农19”已在黄淮南北片区推广20多年,从未出现过气候性大幅度减产问题,当前仍为中国冬小麦种植面积前十位的品种之一。

发展思路

超前制定育种目标

为什么总能选育出社会需要的品种?

“我们的育种思路很明确,就是根据不同时代、不同生产条件、人民的不同需求,超前制定育种目标。”姜鸿明说。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粮食产量低,烟台市农科院以高产为目标制定育种方案,选育了一批以“蚰包麦”为代表的高产小麦品种。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全国小麦平均亩产量不到400斤的情况下,由烟台市农科院选育的“蚰包麦”在莱阳良种场创下平均亩产达577公斤的高产记录,成为全国第一个亩产过千斤的小麦品种,被广大农民俗称“千斤不倒”。这不仅是胶东地区小麦育种史上的一次飞跃,也开创了我国冬小麦高产育种的先河。

到了上世纪80年代,粮食需求发生变化,人民不但要吃饱还要吃好。对育种家来说,“吃好”就是以产量为基础,提高小麦品质,就是选育既高产又优质的品种。

“胶东地区以面食为主,就是馒头、面条、水饺,所以我们的育种目标就是针对人民的需求,从品质上来改良。”姜鸿明说。

比如“烟农19”强筋小麦品种,不仅在高产条件下亩产600公斤以上,而且谷蛋白大聚合体含量高达5.8%,面包评分88.8,品质指标达到和超过国家强筋小麦标准,达到国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2005年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小麦主导品种,200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累计推广面积超过2亿亩。

中国是人口大国,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我们的耕地就这么多,要想提高粮食总产,就必须在提高粮食单产上下功夫。对育种家而言,就是要选育出具有高产潜力的小麦品种。”姜鸿明说。

比如,“烟农1212”产量三要素在“三个45”的高水平上实现相互协调和互补。其中某个要素的波动可以通过其他要素的自身调节达到高水平上的有效互补,创造出超高产小麦品种产量结构的新模式。

自2015年以来,“烟农1212”已连续九年20次在多省份多点由农业农村部和农业农村厅组织的实打中亩产超过800公斤,两次刷新全国冬小麦单产最高纪录,一次刷新全国冬小麦旱地单产最高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