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名士于洪起

2023年12月29日

于洪起。

于洪起的毕业证书。

于洪起晚辈于济长向烟台市博物馆捐赠文物。

于洪起作品。

□张荣起 王友川

在同盟会栖霞四君子(谢鸿焘、李凤梧、栾钟尧、于洪起)中,可能因居家时间较短等原因,于洪起的事略资料并不多,读者通常能见到的不过是几百字的简介而已。然而,笔者追踪他的生活轨迹碎片发现,若论学识之渊博、阅历之丰富、交际之广泛、文墨造诣之深厚,级别之高、影响之大,当首推于洪起。更鲜为人知的是,他还是著名社会活动家、山大教授,曾任山东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妇联副主席,民盟中央名誉主席等职的孔子76代孙女孔令仁的亲外公。

矢志救国 兴教育人

于洪起,字范亭,栖霞市蛇窝泊镇清河口村人。1877年9月2日(清光绪三年七月二十五日)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祖上在北京经商,父亲于梓林弟兄三人都在京城翰林院供职,于洪起自幼随父在京读书。时当满清政府腐败昏庸、列强觊觎瓜分中国、农民运动风起云涌的岁月,于洪起耳濡目染,在心灵深处,已埋下救国强民的种子。想救国,就要反封建、争民权、谋平等,这在当时已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有人已率先卷入维新变法甚至推翻清政府的革命大潮中。于洪起19岁时,踌躇满志地回乡,应科试、补秀才,以自己在京城的所见所闻广泛宣传“救国强民”的观点,尤其利用走亲访友的机会,常与大舅哥李凤梧等同龄人一起评论时弊,畅谈志向,很多年轻人深受其影响,于洪起的名字也随之闻名乡里。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一则新闻传来,因戊戌政变、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进京等动乱被关闭的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重新恢复招生授课。于洪起尊父命回京,考取京师大学堂师范科习博物专业。1903年前后,胶东兴起一股东渡扶桑、寻求救国道路之风,于洪起深受震动,跃跃欲试。巧的是从1903年起,京师大学堂也开了选派学生留学日本和欧美之先河,于洪起有幸于1905年获得游学日本的机会,并很快与同乡革命义士徐镜心、谢鸿焘等取得联系,并首批参加了孙中山和黄兴当年在日本创立的同盟会(后改组为国民党)。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初,于洪起以优异成绩拿到京师大学堂的毕业文凭,分到山东提学使司学务公所任职,并兼任山东高等学堂和山东优级师范教习,开始了他教书育人的生涯。

矢志救国的同盟会会员们一致认为,为将先驱者“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的希冀变为现实,兴办学校、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和智性的启蒙,是最可依托的途径。于洪起利用这一机遇,全心投入,呕心沥血,不遗余力地灌输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教育新思想。他协助谢鸿焘创办烟台东牟公学,积极宣传废除科举制度,振兴教育、开办新学,并以学校为基地开展革命活动,各地革命青年来此求学者达200余人,教员均由同盟会员担任。一时间东牟公学精英荟萃,校部成为辛亥革命在胶东乃至中国北方的策源地与摇篮。黄兴的弟子、在湖南被称为桃源三杰(另两位是宋教仁、覃振)之一的胡瑛也应邀前来任教。1908年7月,于洪起到青岛,参与了青岛震旦公学的创办。作为革命党人的活动中心,学校除设立文化课程外,还开设了军事学和军事技术训练等科目。在校师生一律留短发、穿军装,学校还专门采购了枪支。除学习外,学校师生经常去工厂、群众中进行爱国主义宣传教育,学校名声随之远播。于洪起还与陈干、刘冠三等成立以学界为主体的山东矿产保存会(亦称“五路保矿会”),广泛联络各界人士开展反对德国人侵略山东矿权的斗争。由于清政府与德国殖民当局相互勾结、里外夹击,震旦公学被迫解散,于洪起被迫于1909年春南下粤西,任农林学堂教习。当年秋天,应山东巡抚孙宝琦之请,回山东任谘议局秘书。谘议局是清政府新建机构,内部有封建顽固和倾向革命两个派系(人称二六党和清流党),于洪起利用合法身份,与山东同盟会会员徐镜心、丁惟汾、谢鸿焘等在省内开展革命活动,对推动山东省宣布独立奠定了基础。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各省次第光复,于洪起复回烟台,卷入政治斗争10多年。期间,新式学堂在全国面上开花。1924年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于洪起应李凤梧之邀,带着国民党山东省临时党部在烟台发展国民党工作的指令,担任先志中学校长,崔唯吾任教务主任(暗中做国民党烟台党支部负责人工作)。

1925年5月30日,上海发生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6月,上海学生联合会发来传单,号召全国学生积极参加声讨英日帝国主义残害纱厂女工、杀死工人顾正红的罪行。先志中学学生会立即邀集全市中小学生在潮州会馆举行誓师大会,学生代表振臂演讲,激发了与会学生的爱国热情。会后,全体学生举行示威游行,沿路击鼓吹号,散发传单。当游行队伍登上烟台山,路经英、日领事馆门前时,学生们放缓脚步,连呼口号,有的学生甚至将传单抛进领事馆墙内。领事馆门前虽有岗哨,但面对气势汹汹的游行队伍,却不敢有任何行动。此后,先志中学又组织全校学生分组深入大街小巷进行演讲,以激发广大市民的爱国热情。

先志中学是于洪起连续执教时间最长、发挥潜能最大、培养人才最多、社会影响最广的教学时段。1927年,他协助家乡蛇窝泊村创立了霞光小学,从校名的确定、校牌的书写到校长的遴选、教员的擢用,他无不亲历或建言。

于洪起治校,教书育人并举,深得学生拥戴。传承其精神、出类拔萃的弟子,不乏其人,对推动共同抗日起到积极作用。

1927年,曾隶属奉系军阀的山东督办张宗昌,密令东海道尹逮捕在烟台主持国民党工作的崔唯吾。得到消息后,崔唯吾等国民党员连夜离开烟台,学校停办(后学校与渤海中学合并,名为东海中学,即山东省立烟台八中前身),于洪起则去了南京,专心从政。

廉政惜民 肝胆照人

作为革命党人,于洪起的从政之路,是从担任山东军政府都督胡瑛的顾问开始的。

1911年11月12日晚,烟台继武昌起义之后, 在山东率先起义成功。但由于经验不足,被应时赶来的清军舞风号炮舰管带(舰长)王传炯窃取了临时军政府司令之职,险些断送革命前程。幸亏革命党人及时识破,紧急求援,徐镜心、栾钟尧、丁惟汾、谢鸿焘等分头到上海、南京会见陈其美、黄兴、孙中山等革命首领,并建议委派曾在东牟公学任教的胡瑛统兵北上,及时取代了王传炯。参与革命的义士们扬眉吐气,各司其职,烟台立时出现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气象。于洪起有群众威信,能荣膺胡瑛顾问之职,既说明胡瑛对他的赏识,也能看出当时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对他的信任。

1912年,于洪起被推举为临时参议院议员。1913年当选为众议院议员。二次革命爆发后,他深入群众宣传革命思想,并参与策划周村、潍县等地的反袁斗争。1915年袁世凯称帝,他又投入更大规模的讨袁运动。1916年袁世凯死了,第一次恢复国会时,于洪起仍任众议院议员。1917年7月1日张勋导演复辟闹剧,孙中山在上海发表《讨逆宣言》,全国上下群起而攻之,闹剧很快垮台。孙中山回革命的发源地广州发起护法运动,于洪起追随前往,任护法国会众议院议员。1922年第二次恢复国会时,再任国会众议院议员。1923年10月,曹錕在北京贿选大总统,选票从5000元涨至数万元一张,山东数名议员失节助曹,于洪起愤然撕毁选票,与丁惟汾、于恩波等拂袖离京,赶往上海,协助孙中山促成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1927年,于洪起离烟到南京,被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任命为参议。1928年江苏省政府成立,于洪起出任秘书长。当时社会上流传一种中国资源贫乏论的论调,助长帝国主义侵华气焰,打击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志气和信心,实际是在为帝国主义服务。学博物的于洪起深知中国是个物产丰富的国家,他援引充分证据,撰写《中国资源贫乏论》一文,有力批驳了悲观失望的错误论调,并应邀到各地作报告,宣扬中国是地大物博有光辉前途的国家。听过报告的人,深受鼓舞。从1931年开始,于洪起担任国民党中央检察院委员一职,与监督院院长于右任合作共事多年(直至去世)。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于洪起随国民党中央政府迁到重庆。他对官场的腐败很看不惯,曾撰写《格物浅释》,抵制政府官员的腐败现象。在国民党官员中,妻妾成群现象普遍存在,于洪起看不惯别人娶二房、纳妾,他自己也不娶二房。他的发妻生了两个女儿后,长年不孕,不少人劝他娶二房以续子嗣,他坚决不允。有个好友买一妙龄少女送他做妾,不等他表态回头就走。他不忍把这个孤苦无依的女子推出门外,只好让妻子认她做干女儿,后寻得一朴实可靠青年把她嫁了,而他,直到大女儿17岁时,妻子才生育了唯一的儿子。

于洪起官职不低,但从不摆官架子。他穿着朴素,待人谦逊,每次回故里总是在村外下軕子,然后徒步进村,不分男女老幼,都按辈分称呼。从次日开始走访乡亲,越是贫寒者,他越上心。他不失时机地宣传孙中山先生的“天下为公”“耕者有其田”的主张与理想,劝说家人不要置办田产。有人不理解,笑他做官不发财,是傻瓜。他的故居遗址非常简陋,根本找不出高阶大户的痕迹。

有一次,于洪起由青岛乘火车回南京,因拥挤找不到座位,只好一直站着。这时,有一个自称县长的人因找不到座位对乘务员大发雷霆,于洪起看不惯,就走过去说:“先生既是县长,就是百姓的公仆,有什么理由耍威风呢?”见人不服,于洪起掏出工作证件又说:“如果说当个县长就不能站一站,我这个当中央监察委员的,岂不应该躺在座位上吗?”一席话说得那个县长面红耳赤,无言以对。

战争岁月,国无宁日。他动员年轻人从军抗日,其中他本村就有于召读等五位青年先后考入黄埔军校,有的还参加了缅甸远征军。

然而,于洪起并没有看到抗战的胜利。1940年,在繁重工作的压力下,他高血压病猝发,抢救无效,于10月17日离世,享年63岁。他生前坚信抗日必胜,对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曾多次上书批评。他始终赞同国共两党共同抗日,因此他的逝世使当时的进步人士深感悲痛。逝世一个月后,当时的国民政府发出褒扬令,称赞他为国会议员“持正不阿、誉望尤孚”,参加护法之役“艰险备尝,弗渝永志”,任监察委员“清勤直亮,建白尤多”。与此同时,栖霞县亦在清河口村隆重举行追悼会,对他一生的贡献和道德风范作出高度评价。

于洪起交由他的警卫员保存的一些证件和文物被带去了台湾,后来转由于洪起的晚辈(干儿子)于济长保存。台湾博物馆获悉后,曾多次交涉,要求将这些文物留在台湾,于济长根据于洪起一生眷恋故土的理念,始终未予答应。2008年,于济长通过本村于氏后裔与烟台博物馆联系获准收藏。4月23日,75岁的于济长专程从台湾赶来,向烟台市博物馆捐赠遗物十余件,其中包括京师大学堂毕业证书、民国政府任命书、鸡血石阴阳章、范父印版、磁镶照片、楷书对联、小楷条屏等。这些遗物均为珍贵的历史文物和书法艺术珍品,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艺术价值,不仅丰富了烟台市博物馆的馆藏,也增加了整个社会对于文物捐赠的热情和对近现代文物的保护意识。时任烟台市博物馆副馆长辛俊玲说:“这批文物填补了烟台市博物馆缺少近代文物和史料的空白,对于研究近代历史有很重要的意义。”于济长替于洪起圆了“物归故里”之梦后,如释重负地说:“这些文物回到故乡,才是最好的归宿。”

学海造诣 惠及后人

于洪起兴趣广泛、勤奋笃学,不仅通达博物所涵知识,诗词书法、人文历史、礼仪时政等也无所不通。他的学识紧密联系现实,并与教育后代相融合。他在京师大学堂就读期间,每封家书都会千叮万嘱,不准任何人用任何理由给女儿苹芗和西华裹脚,“如有违背,定不算完”。当时农村妇女裹脚是天经地义,鲜有越轨,于夫人顶住各方面压力,终于保住两个女儿免遭裹脚的痛苦。后来长女到了学龄,于洪起将家眷接至京城,让女儿读书。于洪起不仅用自己学习的套路要求女儿,而且将“自律修身”的美德传之。苹芗刚到北京时说一口山东话,同学们笑称她“小山东”,明显有讽刺意味。过了一段时间,恰逢初一,按当时校规要给孔夫子的牌位叩头,大家都毕恭毕敬地列队前往,苹芗说:“对不起,今天大家都要和我这个小山东去向老山东磕头了!”从此大家不再叫她“小山东”了,因为老山东是老圣人,叫她小山东她岂不成小圣人了!

于苹芗在父亲的调教和影响下,品学皆优,后来走进孔家八府,成为第75代孙孔祥勉的夫人。于苹芗与丈夫在一起生活四十年,先后生育了三男五女八个孩子,后来成为著名学者的第三个孩子孔令仁深有感触地说:“我现在能在大学教书,能写一点东西,是和母亲的辛勤教育分不开的。”

于洪起书法造诣颇深,行楷参以魏碑,尤以草隶见长,深受人们喜欢。他每次回乡探亲,求书者盈门,无论认识不认识,他都有求必应。为了求字人方便,他还定下先远后近的规则,让远道来的人早些回家。

他所赠文字均含寓意。1933年,栖霞县立第五初级小学求写一匾额,他提笔略思,写下“为民先锋”以励之。此前他捐建了本村小学——栖霞县第四初级小学,还亲拟励志楹联并书写了“精忠爱国”横批,被镌刻在校门两侧及门楣上方。栖霞市文管处藏其10幅作品,草书潇洒飞腾,隶书整齐清朗、端庄大方,给人以清晰醒目之感。他的作品能流落乡间如此之多,可见其一心向民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