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跟着古人读书

2023年12月29日

□康勤修

古往今来,大凡志士先贤,在冬日里苦读、成名成家的大有人在。他们当中有不畏寒冷的,有“头悬梁锥刺股”的,这些忘我苦读的故事,至今仍然激励着人们珍惜光阴,发奋苦读,孜孜以求修养自己。

《艺文类聚》记载:“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清介,交游不杂。”后来,孙康成为一位很有名的学者,而他“映雪苦读”的故事,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传为美谈。

东汉学者董遇曾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董遇之所以能做到“其义自见”,是因为他下了“读书百遍”之功,而让他拥有“读书百遍”时间的,则是“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这里的“三余”虽然是并列关系,但将冬天放在“三余”之首,也是大有讲究的。因为冬季是休养生息的季节,室外活动相对较少,因此能保证有大块时间坐下来读书“充电”。

明初,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写道:“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这段话,是宋濂青年时代勤苦读书、求学求知的真实写照。正因为他不畏严寒、刻苦学习,才成为元末明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思想家。后来,他被明太祖朱元璋称誉为“开国文臣之首”。

清代方苞在《左忠毅公逸事》中记载,时任京畿学政的左光斗,风雪严寒之日,微服出行进入一座古寺,看见一个书生正在厢房伏案睡觉。左光斗阅读了书生的文章草稿,就脱下自己的貂皮外衣给书生盖上,又给他关上门。这个在风雪严寒中勤苦读书的书生,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史可法。史可法后来为官清正廉明,也是明末著名的政治家。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的清代才子袁枚,少有才名,擅长写诗文。他坚持读书,有时竟然能达到“寒夜读书忘却眠”的程度,最终成为清代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和文学批评家,其主要著作有《小仓山房文集》和《随园诗话》等。

“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爱国诗人陆游一生与书为伴,他在《寒夜读书》中写道:“韦编屡绝铁砚穿,口诵手钞那计年。不是爱书即欲死,任从人笑作书颠。”后来,他又在《寒夜》一诗中写道:“败屋颓垣对短檠,课书聊自限三更。萧条草木寒无色,窸窣狐狸出有声。半榼浊醪求火暖,一篇疑义与儿评。未须遽起穷愁叹,明日寻梅雪正晴。”陆游在冬天里读书,不仅学到了知识,更读出了心得。他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中写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这里,诗人直抒胸臆,酣畅淋漓地说出了把书本知识转换成实际本领以及重视实践和实际工作的重要性。

翁森在《四时读书乐》里也说:“木落水尽千崖枯,迥然吾亦见真吾。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地炉茶鼎烹活火,四壁图书中有我。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一个人读书读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不仅在数九寒天感觉不到寒冷,而且还会情不自禁会心一笑。我想,这应该是读书的至高境界。

冬天天寒地冻,四野清静,最能磨砺人的心性,加上冬日户外活动相应减少,是闭门读书的绝佳时间。一个人只有静下心来潜心读书,才能学有所成,才能登高望远,才能开阔视野,才能看到更加广阔的世界。

“古人已用三冬足,年少今开万卷余。”隆冬时节,循着古人的足迹,用书籍温暖心灵,随着雪花飘逸的节奏,去书中探寻多姿多彩的世界,去感悟和体会人生百味,这样挺好。

冬日长夜漫漫天晓晚,此时若浸润书香,有苦有乐亦有甜,不知你可曾感受到了这一点?